当前位置:豆豆小说阅读网>都市言情>故事无限> 第170章 易筋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0章 易筋经(1 / 2)

易筋经的起源与背景

易筋经,作为一部古老而神秘的修炼法门,其起源与背景令人称奇。传说中,易筋经最早出现在上古时期的一个隐秘山洞中,该山洞由一位名叫慕容云风的隐士所发现。慕容云风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修道者,他在山洞中发现了一本残破的古籍,书名正是《易筋经》。

《易筋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这本经书是由一位传奇剑客所创。这位剑客名叫林惊雪,他凭借着出色的剑术和深厚的内功成为江湖中的传奇人物。林惊雪年纪已长,深感武功渐逊,于是他不慎闯入了一座神秘的山洞,意外地发现了一本蕴含无比奥妙的修炼法门,即《易筋经》。

易筋经的修炼方法和基本原理

《易筋经》所阐述的修炼方法与传统的武术有所不同,它强调以柔克刚,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法来加强肌肉的弹性和韧性。修炼者需要练习一系列的拳法、指法和腿法,并结合特定的独特呼吸法,驱动内力在身体各处流动。

此外,易筋经还注重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修炼者需经常进行柔韧度的训练,如扩展关节活动范围和增加肌肉弹性等。这些训练有助于修炼者在战斗中更加机敏灵活,化被动为主动。

基本原理方面,易筋经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强调在修炼过程中调整和平衡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经书中明确提出了阴阳二气的调和,即根据天地间的阴阳之道,通过特定的练功法来调整人体内阴阳之气的平衡。

同时,《易筋经》强调修炼者的心态调整和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修炼者需珍惜自身修炼的机缘,保持专注与冷静的心态,摒除杂念,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修炼中。

《易筋经》的修炼方法和基本原理自问世后,就在武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数武林豪杰争相修炼,希望能够在武道之上达到更高的境界。易筋经以其独特的修炼方法和精深的内功理论,在武林中享有盛誉,并且为后来的武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易筋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易筋经作为一种高深的修炼法门,对身体健康有着显着的积极影响。

首先,易筋经的修炼方法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韧性。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法,易筋经训练了身体的肌肉系统,使肌肉更加坚韧有力。这种修炼方法能够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和爆发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身体素质。

其次,易筋经对改善体态和体形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长期的修炼,易筋经可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加速脂肪的燃烧,从而减少脂肪堆积,塑造优美的体态和体形。此外,易筋经的练习还可以改善肌肤的弹性和光泽,令人容颜焕发。

此外,易筋经还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通过调整身体内部能量的流动,易筋经能够平衡身体的阴阳之气,增强身体的阳气,使机体抵御外界病菌和病毒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易筋经的修炼也能够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加速伤口的愈合和恢复,缩短疾病的恢复时间。

此外,易筋经对改善心血管健康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修炼易筋经,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泵血能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养分的输送,降低血压和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易筋经的修炼对身体健康有着全面的促进作用。它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态体形、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以及改善心血管健康等方面,使修炼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而这也是易筋经在武林中被广泛推崇和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易筋经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易筋经在武术中的运用

易筋经作为一部传世武学经典,对武术的发展和运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修炼易筋经,武者们能够极大地提升自身的战斗力和技艺水平,将其中的奥义与技巧应用于实战中。

首先,易筋经对武者体能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易筋经的修炼,武者们可以增强自身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使身体更加灵活敏捷。通过其中蕴含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拳法技巧,武者们可以在战斗中运用自如,展现出精湛的武技和出色的身法。无论是近身搏斗还是远程攻击,易筋经都能够为武者们提供强大的实战能力。

其次,易筋经在内功修炼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通过经书中的内力操控方法和吐纳调息法,武者们能够提升自身的内力水平。内力作为武者施展武技的重要依托,通过修炼易筋经能够增强内力的储备和运用能力。在实战中,武者们可以通过内力的运转,施展出更加强大的招式和技能,给予对手沉重的打击。

此外,易筋经中对于武者心态修养的讲述也对武术的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筋经强调修炼者要具备专注、冷静和坚定的心态,在战斗中保持全神贯注,不受干扰和影响。这种心态修养使得武者能够在剧烈的战斗中保持冷静思考和准确判断,以更高的效率和精准度进行应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易筋经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武术门派,它对于各种武术流派的发展和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流派的武者们可以根据易筋经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运用和演练。这样的深度融合使得易筋经不仅能够为武者们提供传统武术技艺的积淀,还能够与现代的搏击运动相结合,形成新的技术和招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易筋经的在武术中的运用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易筋经作为一种健身和身心修养的方式,将其中的精髓进行传承和发扬。易筋经在现代健身领域的运用不仅仅提升了个体的体能素质,还带来了平和、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易筋经在武术中的运用不仅仅提供了强大的战斗能力,还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修炼和运用易筋经,武者们能够在战斗中展现出卓越的实力和技巧,同时也能够获得身心健康和内心修养的全面提升。易筋经的传承和发展前景广阔,将继续为武术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易筋经对心理修养的作用

除了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外,易筋经还具有重要的心理修养作用。通过修炼易筋经,人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调整情绪和消除压力。

首先,易筋经的修炼需要高度的专注和集中精神,这对于提升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有着重要作用。在修炼过程中,修炼者需始终保持专注和冷静的心态,克服外界杂念的干扰,使思维集中于呼吸和肢体动作之中。这种专注训练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耐心和坚持,还能够增强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其次,易筋经的修炼方法和理论与传统的内功修炼密切相关,注重调节和平衡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通过调和阴阳之气,修炼者能够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这种内心的平衡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易筋经的修炼也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潜力和能量,使修炼者感受到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此外,易筋经的修炼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和挑战自己的极限,这对于提升人们的自信心和勇气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修炼过程中,修炼者不断面对困难和挑战,需要克服恐惧和不安,勇往直前。这种修炼过程培养了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积极心态和坚毅品质,使人们更加自信、勇敢和坚定。

易筋经的修炼还能够提升人们的自律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在修炼过程中,修炼者需要坚持每天的修炼,严格遵守规定的时间和方法,培养出良好的自律习惯。同时,通过调和内外能量的平衡和调节,易筋经能够降低人们的压力和焦虑,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抵御外界的负面情绪。

总之,易筋经对心理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修炼易筋经,人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提升心理素质和意志力,调节情绪和消除压力。易筋经的修炼不仅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内心的修养,使修炼者在面对生活和挑战时能够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易筋经在心理修养领域的价值和作用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易筋经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

易筋经作为一部源远流长的武学经典,其传承与发展的前景令人期待。随着现代社会对健康和身心修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易筋经所传授的技艺和理论,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首先,易筋经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正逐渐受到重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易筋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修炼方法,不仅能够提升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还能够调整内心状态,帮助人们远离压力和焦虑。因此,易筋经的传承与发展在健身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其次,易筋经的传承与发展在武术界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部修炼武技和内功的经典之作,易筋经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基础。通过深入研究易筋经,武术家们可以挖掘其中的奥秘和技巧,进一步拓展武术的技术和招式。同时,易筋经的传承还能够帮助武术界整合各个流派的经典和特色,形成更加完善和多样化的武术体系。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易筋经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借助于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智能设备和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易筋经的修炼和教学可以更加便捷和自由。人们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方式学习和掌握易筋经的修炼方法,实现远程传承和交流。这种科技与传统结合的方式将为易筋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此外,易筋经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推广。通过舞台演出、比赛展示、媒体报道等方式,易筋经的魅力可以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同时,进行专业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也能够推动易筋经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深入研究易筋经的起源、原理和应用,可以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易筋经的修炼方法,提升其在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总的来说,易筋经作为一部高深的修炼法门,其传承与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无论是在健身领域还是在武术界,易筋经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易筋经修炼方法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易筋经的传承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成就。相信在未来,易筋经将继续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武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易筋·洗髓并行不悖说

【原文】

易筋、洗髓二经,见易筋中亦能洗髓,洗髓中亦能易筋。

功分精粗,不分先后,效分大小,不分浅深。

专习易筋,仅能增力则成外壮;专习洗髓,仅能养心,则成枯禅,皆偏也。

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功夫,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功夫。

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其效一而神,其理两而化。易筋洗髓兼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

故十二图中所列行动次第,导引逆流,搬运存养,规模皆合易筋洗髓。

错综变易而兼行之,运中有定,定中有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二经浑然一太极矣!

阐释:

由此段论述中可以清楚的知道,外炼易筋功法中有洗髓功法的作用,内炼洗髓功法中有易筋功法的效用,此内外修炼的两种功法不能截然分开,但是,又不能混同,这个认识是今后练功的关键,习拳者不可以不知道。

功分精粗,不分先后,效分大小,不分浅深。

阐释:

内功修炼的洗髓法,为精炼法,内劲功夫为精。外功修炼的易筋法,为粗炼法。拳诀有:“内外精粗无不到”的说法可以为证了。

修炼内功洗髓、外功易筋,作为基础功法修炼来说,无所谓先后的划分。以我的教拳经验来认识,内功洗髓法和外功易筋法同时传授,弟子几乎相间每日都在修炼,自有内外相辅相成的效用。此乃“功分精粗,不分先后”句的精义。

但是,内功洗髓法的修炼之效果,要大的多;而外功易筋的效果就相对的小的多。然不管内功修炼洗髓还是外功修炼易筋,这到没有功夫深与浅的区别。因为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关键是两种功法都要同时相间的修炼。

有关这一观点,前贤早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炼拳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浑圆剑经·剑髓千言》

此论充分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乃是内外双修的。这就是内外双修的“效分大小,不分浅深”句的精义。

专习易筋,仅能增力则成外壮;专习洗髓,仅能养心,则成枯禅,皆偏也。

阐释:

可是,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如果不修炼内功洗髓经的功法内容,而单独专门修炼外功易筋经的功法内容,仅能徒增力气而成外壮的状态,外壮则内伤。当然不能达到修炼至用的目的。如果不修炼外功易筋经的功法内容,而专门修练内功洗髓经的功法内容,则成有内之文体而没有外之武用之技,谓之枯禅。这两种修炼者皆属于偏颇也,当然不能修得正果了。古人云:“仰人何谓乎先?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体),灵妙之以动以畅其用。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这段论述充分的说明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内外双修、动静双修而成的,此中缺一不可。

前贤亦有明论,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於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于采战,差微则亡耳!

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乎!

——摘自《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文武解》

此论充分的说明内外双修的文体武用的精妙所在了。提出了有外功易筋的修炼而没有内功洗髓的修炼,必然成为尚血气用横力的匹夫之勇,失去本性的攻防作用了;而只有内功洗髓的修炼,徒思安静之学,未知外功武技之修,就这么点差别,一样得不到真实的攻防功夫。

从上面所引的两家之论述的精义中,可以看出,凡对拳学中的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各家的认知是同样的,结论是统一的,自可证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本是一家的学问了。

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功夫,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功夫。

阐释:

既然是内外双修,就在修炼易筋功夫的时候,也要有内劲功法的参与,这就是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功夫的精义;而在修练内功的时候,亦不忘将身体修练的虚松空透,身体的虚松空透就是易筋的内容,这就是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功夫的精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个意思表达的是内功、外功的修炼都要做到采集正阳之气,达到驱尽众阴邪的目的。只有达到这一点,才能体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优势。才能实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

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其效一而神,其理两而化。易筋洗髓兼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以自身的“道体”言,乃太和一气也。故曰:其道一也。但分而言之,却是内气的健之体,外形的顺之体,自有两个“体”也。但其攻防之用必健顺匹配合一而用共建其功,就是健顺柔外刚中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功夫。此就是“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句的精义,这是指气、意拳懂劲的健顺德之体的攻防功夫艺境而说的。

但是,达到神拳神明艺境,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流行的艺境,自然具备“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境界,此就是“其效一而神”句的精义。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从健顺德之体的气、意拳懂劲到法身道之体的太和一气流行的神拳神明之艺境,其理虽然是一而贯之,但要分两个层次来论述,这都是易筋、洗髓两种功法修炼的功果,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这就是“其理两而化”一句的双重之精义。

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从易筋、洗髓的筑基功法开始修练,达到内清虚外脱换,由攻防成手的形拳招熟,到气、意拳懂劲,再升华到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一路行来,都是因为易筋、洗髓兼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用的结果尔!这一论述肯定了易筋、洗髓功法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内外双修的基本法式。而进一步肯定了《易筋经·洗髓经》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者的必遵依而精通的经典之一。

故十二图中所列行动次第,导引逆流,搬运存养,规模皆合易筋洗髓。

阐释:

十二图者,乃原经谱中中的十二幅图式,原名不详,后名之曰:韦驮献杵。

这十二幅图式,所列的是易筋、洗髓的行功次第。这十二图式的内容,具有一式两炼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用于易筋功法的修炼,一方面可以用于洗髓功法的修炼。

外炼易筋,可以导引内气在体内流动,有助于易筋的功夫;内炼洗髓,可以搬运内气存精养形,筋骨得真气的濡养则“骨弱筋柔而握固”。

十二图式作为修炼次第,其规模皆符合易筋、洗髓修练的模式。此十二图式的设立,以应一年十二月,每式内有四个变化,以应四时。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以及《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因此可以断定《易筋经》实为道家功法,与达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风格特点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掌托天门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