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福清远远地看着许天顺处理邻里纠纷,又瞅了一眼和大哥大嫂站在一起的王兴汉,好像一下子就明白王兴汉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为什么不往家里赶了。
他要在镇公所把事情先弄清楚。
让许天顺心里有个底。
许天顺到了现场才知道怎么处理。
还有,刚才在路上让他慢慢开,肯定也是许天顺需要在车上把事情给捋顺了,到了现场才知道怎么有条不紊地处理……
唔……一正是这样,机智如我……况福清把逻辑都盘顺了。
他哪会知道王兴汉只是通过大哥的处理方式来决定自己按什么节奏走。
摆明了,是要让蒋安民吃够苦头。
至于说王兴汉在坝子里说的那些话,不过是让许天顺掌握尺度。
有一说一,老许的节奏实在是太好了。
他并没有上来就安抚,也没有偏帮。
也不是谁闹麻了谁就有道理。
而是先抓主要矛盾,事情原由也就清楚了 。
这一点,在基层工作当中很重要。
有的搞基层工作的新手,总想把事情给抹平。
可是从一开始就很讨好,搞得最后事情没解决,反而弄得里外不是人。
王兴汉给这一套有个总:在认知刻板的人群面前,简单粗爆发指出好人,坏人。
人很懒的。
不光是现在的人懒,几十年之后的人都很懒。
他们不怎么喜欢动脑子,当然这个也是有原因的。
到后三十后,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更多的时候,大家就更不喜欢动脑子了。
不论是看书看剧看热闹,都喜欢简单明了地把人分成好人、坏人。
这个地方的懒,不是指行为上的懒,不干活,而是习惯依赖于你以往对事物和人的看法。
这些看法呢,大多是源自于听说,也就是你从来没有去了解这个人,了解这个事……
所以后来有个段子,谁家姑娘如果在村口走一圈。
那么很可能两天后,全镇的人都知道这个姑娘离了两次婚,还带了两个娃。
问题是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在这个姑娘身上发生过。
他们也不管发生没发生,反正就各种传。
那么在这样的舆论条件下。
许天顺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突破口。
告诉在这里围观的几十号人地,你蒋安民在王耀祖承包的水塘钓鱼,跟贼没什么两样。
你蒋安民要是觉得没问题,那你家的田,你家的粮,你老娘和新娘都要拿出来资源共享对不对?
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后,那么在场的人都不敢在道德上站在蒋安民这边。
因为一旦他们认可蒋安民的做法,就意味着他们的老娘和新娘就敞开了门户。
好的,许天顺当即给蒋安民定性,“你有错在先啊!”
蒋安民撅着嘴想说点什么,好像也确实不占理。
不过他马上捂着鼻子,“就算我有错,那他胡用也不该打我。”
许天顺再转头看胡用,“你打的?”
胡用很男人,“啊呢!”
许天顺问,“蒋安民动手没有?”
胡用说,“动了!”
许天顺说,“你说了不算。”
他朝周围的人问,“蒋安民还手没?”
有人小声说,“还了。”
许天顺一拍手,“对嘛,这叫互殴。”
“你蒋安民有错在先。”
“胡用才打的你。”
“你还手了,没打过,所以流鼻血。”
“你同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