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人,很多也想到可能老祖宗的处境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好,有心的就只能祈祷长生天的保佑了。
【在明末建州诸卫向明朝上书的时候,采用的就是汉字和女真文并列的形式。
可以一眼就看出来比起汉字,女真文是真的很繁琐,所以女真文的使用大多也是出现在官方文书之上。
此时即使是在民间或者草原之上,更多的也是使用蒙古的文字而不是女真文。
据记载,清朝努尔哈赤曾经感慨道:“今我国之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而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
后来更是借用蒙古字母创制文字,也就是老满文。】
明朝的皇帝看着天幕,接过这种上书文件的皇帝其实也没有怎么关注那些女真,主要还是看汉字上奏的都是什么意思。
这几位明朝皇帝想起那些看过的文件,只觉得越想越想越不顺心。
心情与之相反的则是努尔哈赤了,哈哈大笑起来,对于天幕说的老满文,不必等以后了,现在就可以开始,等创制出老满文,就能让咱们满人学习,不至于以蒙古语为主了。
【皇太极继位大汗之后,女真的实力进一步发展,更是入关成为大清第一位皇帝。
上行下效之下,满语进一步推广,不过满语中类同字和同音字太多,是的日常使用中难以辨别,所以在文字书写上就进行加圈加点用来区别。也就是现代的满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乾隆朝以前,满文都是各种昭告以及奏报文书等官方文件中使用的主要文字。
顺治一朝基本是使用满文单独书写,到了康熙和雍正时期更多的是满汉并列,之后的朝代汉语逐渐加重分量,直到后来清朝统治者在保持旗人优先的前提下,采取了全面汉化的政策。
与此同时,满语在清朝朝堂的消亡轨迹也和满文类似。
清朝进入中原之初,多尔衮曾经对中原地区制推行剃发易服等满化的政策,汉人的抵抗也是很强烈,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
剃个头换个衣服都不被接受,更何况是重新换个语言,那是相当有难度的。
但是大清朝是由满人建立的,满语是大清的国语,就算真的不想学,明面上也要过得去。
所以在清朝前期,至少北京城的京官无论满汉一律都是使用满语。
对于整个大清,不能说只管好北京城,其他地方就很随意了。
汉人人数众多,满人的数量少,而且还需要分散到全国进行统治。
这种现实之下,使得在雍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汉语主导,而满语衰落的一种趋势。
就连雍正皇帝有时候都会对着满族官员说满语,对着汉族官员说汉语。
而乾隆时期,乾隆可是很喜欢汉语的,光做诗就做了四万首,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于汉语的喜爱,乾隆当时其实并没有意识到满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后来据记载,乾隆皇帝在和一位满族官员对话的时候,发现这位官员说话吞吞吐吐的,还一连错了好几个词,这才意识到这位官员满语说的并不好。
乾隆帝看着这位满族官员,联想到更多的满人,顿时才有些生气了。
喜欢是一回事,但满语可是满人的根本啊,咱们满人这才入关多少年,老祖宗的东西都不专心学习了,生疏到这般程度。
意识到这种情况之后,尽管乾隆强行命令满人学习满语,甚至定期督导检查学习情况,但是更多的人已经是习惯了目前的状态。
乾隆无法扭曲,也只是减缓了满语衰落的趋势罢了。
在乾隆朝之后,满语基本上从朝堂上绝迹了。
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时候,溥仪作为满人最高统治者,确实满嘴的北京话。】
喜欢直播:我刷的视频通万界请大家收藏:直播:我刷的视频通万界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