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治听言,便让人去桌子上取来,放在眼皮底下翻看两眼,良久,才抬起头道:“今日早朝,谨身殿大学士宋廉同朕说,朕交付刊印的辞典有些许不妥之处。朕之前不曾发现,这会儿看了看,私以为宋廉说的颇有几分道理。”
这辞典刊印虽是经了周弘治的授意,但点子却是黎姜出的。
黎姜深以为自己的提议十分好,闻听此言,不由追问道:“辞典有什么不妥之处?”她近来用这辞典教习清妍,觉得用处还不错啊,只除了有一些些古人习作的小习惯,让她接受起来费了些力气。
不想周弘治一开口,竟也提到了这一点:“宋廉说,辞典好是好,只是字页太多太密,携带翻查俱不便宜,问朕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使字典简洁便利些。”
他不提原也罢了,既是提起,黎姜便道:“我前两日也想同你说这事来着,只是你交付刊印得太快,使得我有好些话都没来及说明白。难得宋大学士发现了问题,我就顺道说说我的看法。”
“哦?还有这档子事?”前些日子可忙得事情太多,且又逢着重阳,他确是有几日不曾到凝月宫来,“有什么想法,尽管直言。”
黎姜点一点头:“我发现你们看书写字的习惯,都是自上而下,从右至左,排版成列一般。这样做,好看是好看,但有两处不便。”
“哪两处?”
“第一处,写起来不便。大家用的都是宣纸,宣纸再好,也不能落墨即干,若是右手执笔,从右往左写字,不抬袖子必然要弄脏衣服的。第二处,则是读起来不便,不论是经史子集,总要从上到下读完一列,再抬头读第二列,且这字句之间又无甚标点符号,要想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就更加困难了。辞典名义上辞典,其实说白了就是部说文解字的典籍,经史子集读起来尚嫌不便,何况一部解字的书呢?”
“唔……”
她的话着实出乎周弘治的意料,自古至今,读古人书都是自上而下从右而左。盖因古人原是用竹简读书写字,打开书卷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才可方便。且右手写字,左手执册,又是从上至下来得便宜。
何况这从上自下,从右而左,还暗含着“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的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道理少说也传承了千百年,从未有一人敢质疑过,亦未曾要改变过。
是以,周弘治心头震了一震,沉吟片刻,才颔首示意黎姜:“继续说下去,若是不能从右至左,从上至下,那这书可要怎么写怎么读?”
黎姜轻轻一笑,但凡谈到与她从前生活有关的话题,她总是很有兴趣,也很有耐心,便将辞典拿过去,翻开一页,指点着同周弘治道:“不如咱们把规矩改一改,不要从右往左,也不要从上至下一列列的写,改成一行一行从左至右写。一来,读起来方便,二来在上头做个注音也不显得凌乱。”
她说着,就去拿了笔墨,写了一行字演示给周弘治看,又道:“方才不是说辞典字页太多不好携带吗?那是因为毛笔字占得篇幅太大了,所以我那天才会拿鹅毛笔写。你不如叫人把刊印的字体印刷的小一些细一些,这样也可省一些纸张下来。”
主意诚然是个好主意,只是在周弘治而言,一时还是难以消化,再则要在全国推翻自上而下从右至左的规矩,也不是那么轻易成行的,就支吾点一点头,也没说采纳不采纳,反是道:“你吃过饭没有?”
“吃过了呀。”她要是等到这会儿还没吃饭,早就饿不成样儿了。
周弘治便笑道:“吃的什么?叫你的小厨房也依样给朕做一份,朕就不回明光殿用膳了。”
嗨,他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
黎姜暗里翻个白眼,不等她吩咐,莀若那丫头却早就机灵地跑去厨房吩咐传膳了。
恰好午后无事,本已多日不曾来凝月宫的贾锦霞,难得今日过来,行至门口见得一众御前侍卫皆垂手在外守着,又有御前红人、总管太监高得禄在殿外把门,她愣一愣神,竟没想到君王这个时辰居然还在凝月宫中。
喜欢带娃男人不好惹:母后难当请大家收藏:带娃男人不好惹:母后难当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