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说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不只是一种对敌人手段,同时也是一套治军体系,用权谋控制士兵为上策,用利益交换为中策,用酷吏严法胁兵是下策。
所以一个合格的兵家,一定是一个玩弄人心的高手,而且还是深谙底层百姓和黔首的高手。
春秋时期打仗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主将一定是国家公子级别的核心贵族,所以孙武,庞涓孙膑这些名将在春秋时期,很难独自挂帅,这种规定一方面是为了监督大将,另外一方面是要激励百姓士兵,告诉他们,他们是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而战。
这种情况到战国时期有了转变,因为春秋时期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百姓子弟死的都差不多了,不得已才从‘贱户’中征兵,这个时候,为了国家荣誉这一套就不好用了,兵家的权谋高明之处就显现出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那就是笼络人心,让士兵为将军而战,也就是所谓的知遇之恩。
最显着的例子,就是吴起吮疽,吴起治军严厉,但是以身作则,跟士兵衣食住行都一起,而且还会帮受伤的士兵吮疽治理伤口,不但能过获得士兵的尊重和爱戴,更让士兵得到一种精神满足感,同时给士兵营造出一种‘阶级模糊’的错觉,会认为将军也是跟他们一样从小兵慢慢爬上去的所觉,以为他们也有机会。
所以不管出于报恩还是私利,在战场上都会奋力杀敌。
吴起就是用这种方法,打造出了盛极一时的魏武卒,因为他掌控了底层兵士所有的精神物质需求。
所以在这方面,兵家绝对是最专业的术业专攻。
张唐也是出自兵家,而且还是稷下学院的兵家子弟,虽然王诩没有问出他师承何人,但是估计也绝非普通等闲,而且张这个姓氏,也很好推演出张唐的家世。
先秦张姓出清阳,祖先是为黄帝制造弓箭的孙挥,春秋时期分为两支,一支是周宣王重臣后被封在韩国成为韩国大氏族的张仲一脉,这一脉就是后来张良的祖先。
而另外一脉是晋国大夫解张一脉,是张仪的祖先。
张唐,应该跟张仪是一脉,在秦分晋时入秦,或者就是张仪后裔,毕竟以张唐的成就,基因家世肯定不可小觑。
王诩在襄平城中逛了两天,一天跟老人闲聊,一天与稚童闲聊,摸索出了张唐的手段。
张唐给双方灌输了一种思想,那就是襄平城这么多年的和平,是燕国上下为了他们孤老而营造出来的衣食无忧的生活,无限放大了燕国在这些孤老心中的光辉形象,而且丝毫没有提及让襄平城的人其实是筛选出来的‘复国种子’。
但是张唐又推波助澜,让老人们从小就给孩子们讲述燕国的历史,讲述燕国从一个周朝诸侯国,被山戎蛮族欺负,最后自强不息发展成战国七雄之一,讲述燕国历史多么坎坷,早期被晋齐如何欺负,苏秦如何力挽狂澜。
讲述燕国如何从被欺负的国家,最后成为‘五国相王’的大国。
有讲述了昭王如何贤明,秦开如何神勇,乐毅如何足智。
最后扭曲了一下后期燕赵之战中燕国的形象,将赵国和秦国丑恶化一番。
所以在这种历史教育下,营造了一个孤立难支的燕国顽抗的在前线给襄平城争取最后的乐土。
所以从老人到孩子,都对燕王和燕国一片赞誉感恩之情,在这种情绪和安逸的生活中十几年,自然对燕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国家情怀。
少年们提起晋赵齐秦就义愤填膺,小脸上带着深深的愤怒,提起秦开,郭隗,乐毅等人就满脸憧憬感激之色。
张唐准备用十几年时间,在这些孩子们心中埋下‘极端爱国主义’的种子,所以当他们听到燕国灭亡,‘父母君王’为了保护他们而牺牲的消息时,不需要任何人督促。
这些孩子都会‘为燕国复兴而奋勇’。
如果没有张唐扭曲后期燕赵秦之怨的历史,王诩还觉得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史诗级剧本。
但是现在,王诩除了细思极恐之外,就是对这些孩子的怜悯了。
既然已经把这些孩子当成了孤竹预备军,那么改变这颗种子的发展轨迹是王诩必须做的,不能让这些本来就可怜孩子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但是又不能打草惊蛇,毕竟不知道张唐这个老家伙还有没有什么后手,而且想要改变这些孩子已经成型的三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
所以王诩能够用软渗透的方式。
而这个任务,非墨戊不能胜任,墨戊圆滚白胖的外形加上深沉的城府心机,和在孤竹国做人力资源的经验,让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绝对的优势。
张唐固然老奸巨猾,但是论起‘抚民’,王诩觉得自己的抚民画饼的手段和理论应该更加丰富。
“明日我们就要出发回孤竹国了,但是也发现了东北两面有大量的扶余部落踪迹,为了安全,我准备留下一些士兵帮助你们防守,毕竟你们城中可用的兵力堪忧。”王诩坐在椅子上,指着旁边一身常服跟个土财主一样的墨戊笑道“这位墨戊,是我国百战之将,尤其擅长守城。”
“晚辈见过张郡守。”墨戊笑的满脸谄媚,躬身行礼道。
喜欢大秦孤竹君请大家收藏:大秦孤竹君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