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豆小说阅读网>女生耽美>纸嫁衣之缘起奘铃村> 第72章 安史之乱(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2章 安史之乱(上)(1 / 2)

第72章 安史之乱(上)

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年)十月,李隆基像往常一样领着杨玉环前往骊山避寒。在热气腾腾的温泉中感到无限惬意的杨玉环不会想到这将成为她最后的幸福时光。那个曾经跟她肌肤相亲的胖男人即将把她推进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十一月初九清晨,范阳城外校军场内旗帆招展,鼓声如雷,战马嘶鸣,军士众多。整装待发的十五万大军即将给予和平日久的唐帝国致命的一击。

安禄山用力拔出自己的佩刀。一缕朝霞映照在锋利的刀刃之上,闪着慑人的寒光。他将佩刀高高地举过头顶,大声喊道:“诛杀杨国忠,清君侧!”

十一月十五注定是一个让杨玉环终生难忘的日子。华清宫后殿之内,云袖轻摆招蝶舞,纤腰慢拧飘丝绦,舞姬们身姿软如云絮,玉臂柔若无骨,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玉袖生风,纤足轻点,裙裾飘飞。她们娇美若粉色桃瓣,举止有幽兰之姿,清雅如夏日芙蓉。曼妙的舞姿让众人看得如梦如幻,动人的旋律让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李隆基不禁笑逐颜开,杨玉环也是嫣然一笑。谁承想这个欢乐而又祥和的画面,却被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奏报硬生生地打碎了。

匆匆看完之后,李隆基脸上的笑意顿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垂暮之年的他原本早就该颐养天年了,可这场骤然而至的叛乱却使得他不得不面对人生之中最为严峻的一次考验。

“出什么事了?”杨玉环关切地问。

“安禄山果真反了!”虽然李隆基竭力使自己保持着镇定,但他的话语中却仍旧带着无尽的惶恐。

杨玉环不禁花容失色,反问道:“怎么会这样?”她无法相信那个脸上总是挂着憨憨微笑的养子如今居然就像变脸一样刹那间就变得如此狰狞和可怕。她不禁感慨这还是她曾经见过的那个安禄山吗?真不知道到底是他变了,还是自己从来都没能认清他的真面目!

“该来的总会来!”李隆基长叹道。他再也无心歌舞,而是在不停地反思,在不断地悔过,也在不住地踌躇。

望着面色严峻的李隆基,杨玉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目前正在承受的巨大压力,而不谙政治的她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用自己的温柔的话语和体贴的行动来缓解李隆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我要去与宰相们商议一下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危局!”话音未落,李隆基就迈着有些蹒跚的步伐离开了。望着他日渐苍老的背影,杨玉环的心头不免泛起一阵酸楚,不知道上天为何会如此薄待这位日渐迟暮的老人!

华清宫前殿,憔悴的李隆基端坐在御座之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杨国忠和韦见素则默默地站立在李隆基的面前。韦见素的脸上堆满了愁苦,而杨国忠的脸上却隐隐地显露出扬扬得意的神色。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在李隆基面前扬眉吐气了。在他看来,如今安禄山的谋反无疑印证了他当初是何等睿智,何等有远见!

“陛下不必太过忧虑!陛下乃是天命所归,叛贼安禄山执意逆天而为,势必遭到众将士的唾弃!”此时的杨国忠显然对形势的估计太过乐观了。他觉得那些曾经效忠唐帝国的将士们绝对不会死心塌地跟随着安禄山,这场叛乱将会很快被平定,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居然会变得旷日持久,而他的生命也从这一刻起就进入了倒计时。

杨国忠乐观的情绪显然感染到了李隆基。一向自信的李隆基也沉浸在叛乱可以迅速平定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自从唐帝国建国以来,曾经发生过不计其数的军事叛乱,无论最初是多么轰轰烈烈、多么声势浩大,但最终却都不过是昙花一现。李隆基觉得用不了多长时间,安禄山就会像过去许许多多的反叛者那样成为历史的弃儿,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明天一早我们就回长安吧!”李隆基若有所思地说。

“好!三郎不必太过忧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杨玉环安慰道。

李隆基却并没有回答,殿内突然间变得死一般的寂静。

杨玉环陪着沉默寡言的李隆基回到了格外冷清而又萧瑟的长安城。凛冽的风肆意地吹打着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如同在哀号,又好似在悲鸣。古城仿佛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冷眼旁观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它见证了一个个王朝在这里崛起,也见证了一个个王朝在这里走向衰落,甚至走向灭亡。

回到熟悉的兴庆宫,杨玉环望着干巴巴的树枝和残留的几片枯叶,不禁打了一个冷战,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她透过窗子望着萧瑟的龙池,曾经的青青河畔草如今都已化为一抔抔黄土,曾经的郁郁园中柳如今都已化作一段段枯枝。

杨玉环急切地渴望着这个冬天早点过去,渴望着这场战争早些结束,可最终却事与愿违。

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唐帝国需要掌舵者李隆基依靠自己出众的能力和高超的技巧来妥善处置这场危机,可他却在这个最需要智慧的时候显得有些愚蠢,在这个最需要冷静的时候显得格外冲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李隆基回到长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将安禄山留在长安充当人质的长子安庆宗送上了断头台。其实他这么做除了宣泄心中的愤懑之外毫无益处。这只会激起安禄山对李隆基以及唐帝国更深的仇恨,只会让原本就已颇为严峻的局势变得更糟。

在十五万精锐部队的簇拥下,坐在舆车上的安禄山一路南下,烟尘千里,鼓噪震地。他渴望着能够像李隆基那样永远地、光明正大地拥有杨玉环这个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而不是暂时地、偷偷摸摸地!

河北地区的官员和百姓们已经在和平之光的沐浴下平静地生活了一百余年,当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突然降临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感到惶恐不安,也感到措手不及。很多郡县的武器库内的兵器与盔甲因年深日久而锈蚀不堪,将士们被迫拿起木棒迎敌。

平坦而又宽阔的华北平原成为安禄山率领的那只铁骑纵横驰骋的舞台。或许只有奔腾的黄河水才会稍稍迟滞叛军南下的脚步,可就在一夜之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堑竟然刹那间变成了通途。此时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这支部队前进的步伐。

一座座城池相继陷落,一个个将领要么战死,要么投降,要么逃亡。

十二月十二日,杨玉环曾经生活过十年之久的洛阳城失守了。当无数的叛军士兵如潮水般涌入城中的时候,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大都市刹那间就变为了人间地狱!

杨玉环没有想到安禄山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从边陲杀到了中原。她更不明白帝国的毁灭者安禄山为何会如此骁勇善战,而帝国的扞卫者们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

就在唐玄宗与杨玉环感到不安时,形势突然好转,战场上的捷报一个接一个传来,尤其是老将哥舒翰将叛军牢牢地挡在了潼关之外。

为了欢庆胜利,杨玉环特地找来了斗鸡奇人贾昌。李隆基早在还是藩王的时候就酷爱斗鸡,即位之后更是命人在长安城内遍寻千余只雄鸡豢养在宫外的鸡坊之中,还特地从禁军之中选拔出五百名青年将士专门负责训练这些斗鸡,可那五百将士却居然抵不过一介书生贾昌。贾昌的身上似乎有着某种特殊的魔力,能够让那些桀骜不驯的斗鸡们彻底地臣服。

贾昌头戴雕翠金华冠,身穿锦绣褥裤,一手执金铃,一手拿拂尘。面对着眼前的那一群斗鸡,他顾盼有神,神情专注,指挥若定。一只只斗鸡羽毛怒张,呼扇翅膀,磨喙砺爪,跃跃欲试。随着贾昌一声令下,那些早已迫不及待的斗鸡们就开始捉对厮杀。决出胜负之后,斗鸡们按照顺序排好队,胜者走在前,得意扬扬,高声鸣叫;败者走在后,低头垂尾,无精打采。无论是胜者还是败者都紧紧跟随在贾昌身后有秩序地返回鸡坊。

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李隆基也会心地笑了,笑得那样爽朗、那样舒心。杨玉环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杨国忠趁机走过来,说:“就连斗鸡在圣上面前都如此恭顺,此乃天子之神威啊!”他一边说着一边将一份来自前线的奏报递给李隆基。李隆基接过来之后看了看,反问道:“难道目前驻守陕郡的崔乾佑的手中真的只有区区四千士卒,而且全都羸弱不堪、防备松懈吗?”

杨国忠说:“如今安禄山四面楚歌,四处告急,尤其在河北又接连损兵折将,而潼关又固若金汤,戍守陕郡的叛军自然会被陆续调离。”

望着低头沉思的李隆基,杨国忠慷慨激昂地说:“如今可是收复东都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