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市场价每公斤鲜果8至10元,按16至18%的出油率,一百公斤可榨油16公斤,橄榄油市价为160元-200元一公斤。
据此推算,在进入丰产期后,一亩油橄榄仅鲜果收入即达到四千八百元至六千元,榨油产值在一万五千元至一万九千元左右。
会场里不少人在掰着指头算账。
刁生本又发现了问题,站起来说:“你说那怕是有问题,要五至七年才能见收,时间太长了,地里没得收入,我们吃啥子?”
李建林笑笑说:“这个老乡,你别急嘛,你听我讲完吧。”
李建林说,为最大限度提高橄榄园效益,在未挂果期,实行间作套种,能套种红萝卜、花生、红薯、药材,还可以套种牧草,发展养殖业。
这样一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
刁生本撇撇嘴说:“种那么多的东西,你想把我们累死呀。”
李建林一听,这可能不是一个勤奋人。
人不勤奋,再好的项目也白搭。
李建林说:“不管是种油橄榄,还是种粮食,都离不了人工,当然要出气力。当你数着现花花的票子的时候,你会知道,你的力气没白出。”
在发展思路和方式上,李建林提出了他的设想,全村建三千亩油橄榄基地,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式经营,形成种植、加工、科研、旅游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
他的这段话有些专业,梁铸成和余荷听明白了,年初村组干部会议上余荷曾经提出建议,发展扶贫产业,应该走规模化、集约式的路子,积极推行农村经营“三权分置”模式。
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成不了气候,见不到效益。
村民们没有听明白李建林这段话的含义,也没在意他的话,会给村里的扶贫产业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最后,李建林介绍说,水城县汉水流域部分村已经有种植成功的经验,生产的水源牌橄榄油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他建议村里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去学习考察一下。
村里按照李建林的建议,由梁铸成牵头,余荷执笔,制订玉皇山村扶贫产业发展规划,把油橄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原则,发展油橄榄基地三千亩,套种高山蔬菜五百亩,花生五百亩,药材五百亩。
短期内,实行以短养长,通过蔬菜、花生、药材的收入,保证油橄榄基地每年有稳定收入。
在中长期规划方面,油橄榄挂果见收后,建设榨油车间,实现就地加工,提高油橄榄产业附加值。
按照水田路综合治理,农旅一体化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
在经营机制上,采取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基地+扶贫车间+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积极引导农民,实行耕地、山场“三权分置”模式,引进市场主体,统一流转耕地、山场,吸纳农村劳力在基地和企业务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收。
规划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初稿,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分歧很大。
喜欢战贫玉皇山请大家收藏:战贫玉皇山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