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东西伯利亚。
“不是说9点日出吗?日呢?”唐可可抱怨地大喊,迅速戴上手套。
现在对于寒极来说,还是太早了,蒙蒙的晨光笼罩在这片冰封的雪原,万籁俱寂,连风都被凝住。
脚下的雪却不深,将将没过鞋面。冰熊靴挤压着雪地,在一片阒然中,踩出很大的响动。
“还好呀,不冷嘛。”印声说。
“那是因为呆的时间还不够长。”吴远解释。
大家暂时不觉得冷,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兴奋。等呆在户外的时间一长,就要冷哭了,几件加拿大鹅都没用。
三个人全副武装,从滑雪镜到面罩,全身没有一处漏风的地方。如果不是防雾滑雪镜,那他们的眉『毛』和睫『毛』上,很快便会凝上细小的冰碴。
吴远通过网上的照片,瞬间移动到了距离北极圈只有350公里的奥伊米亚康,具体地点是一座方座圆身的灰『色』柱形纪念碑。
方形底座上,醒目地雕刻着“-71.2c”,以此纪念这里曾被人类所测到过的最低气温。
这个纪念碑顶部嵌套着一圈文字,印声说那是托木托尔,是这个村的名字。
奥伊米亚康由三个小村庄组成,分别为奥伊米亚康、托木托尔和尤秋盖。
而邹小给出的山洞坐标,就位于托木托尔正北五十公里处。
吴远尝试通过坐标来瞬间转移,当然失败了。
移动的前提,必须是脑中有画面,或者一定距离内的定向移动。
纪念碑身后一百米,就是成片的雪顶小木屋,烟囱中徐徐冒着炊烟,隐隐传来劈柴声。
“我们先找人问一下吧,看看哪边是北。”
“那边!”唐可可信手挥向远处被薄雾遮掩的森林。
“你瞎指的吧!”
“太阳不就在那边嘛!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北方就在那里啊!”
她把手臂张成一个直角,右手指向天边微微发白的橙『色』亮光,左手就是刚才那片树林。
“大小姐,这里都快进北极圈了,低纬度的那套,已经不管用了好吧。”印声反驳她,“而且这里的日出也不是正东,应该是东南方。”
“那你来指一个北!”
“不就是那边嘛。”印声也随手挥了一下,不太确定。
“别争了。”吴远打断他们,“手表里可以看。”
吴远给大家买的g-shock户外手表的旗舰款,拥有16个主要功能,最有用的当然是指北针和耐低温,最低可以耐受零下五十度。
而此刻表上的温度显示为-37.4c,可能等太阳出来后,这个数值会再升高些。
电池在这里消耗的很快,充满电的苹果完全开不了机,而同样充满电的华为,也只坚持了十分钟便罢工了。
奇怪的是,骨传导耳麦使用正常,也许给它供能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电池吧。
指北针指向的地方,就是托木托尔村。
三人走到被车轮压过的雪面,平坦却有些滑,便在靴子外套上了防滑链。
“这也太爽了吧!”
穿了防滑链的唐可可有如开了外挂,肆意在路面上奔走起来,不再像刚才那样如履薄冰。
“慢点儿!在这里摔倒了,可是会骨折的。”吴远冲她喊道。
“老年人才会在冬天骨折呢!”
这时,一个戴着厚重貂皮帽的人扛着斧头,从最近的小木屋后走了出来,那帽子比他的头还要大,两边长长的貂尾垂在胸前。
他显然注意到了村口蹦蹦跳跳的人影,还有她身后的两个人。
“貂皮帽”站定了一下,朝这边走来,吴远和印声同时停下脚步,唐可可见他拿着斧子,有些害怕,赶紧躲到了两人身后。
“跟他说什么?”印声问道。
“就说我们是住在村子里的游客,早上出来转转,你是我们请的翻译。”
吴远确信这样讲没错,这几年来贝加尔湖旅游的中国人很多,少部分有了兴致,也会包车北上八百公里,来到奥伊米亚康,体验这种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