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衣冠冢的说法实在太过震撼,许多人在感慨激动之余又怀疑起了说法的真实性。不过隔天午时,刘琦便与主簿王粲及大小官员同赴竹叶山,当众证实了这个消息,并亲自为陵园题字取名为“烈士陵园”。
现场王粲凑趣问道:“敢问少将军,此名何意也?”
刘琦朗声答道:“烈士者,刚正日烈之士也,唯有英勇无畏、为国捐躯者方可当长眠于此地,故谓之烈士陵园矣!”
王粲等人皆表叹服,刘琦又下令立忠良烈士碑于园内。碑高丈许,巍峨峻拔,耸立在谒陵道尽头,上刻刘琦亲手写就的八个大字:忠良烈士永垂不朽。
又将百姓得安居、耕者有其田、世间无饥民这三大愿另立石碑三块,呈品字状置于烈士碑之侧。
待陵园建成之日,四块石碑都已矗立其中,刘琦亲自主持祭奠,并在祭词中点明其意:待天下间百姓得安居、耕者有其田、世间无饥民之日,尔等之流血牺牲会被世世代代所铭记和歌颂,忠良烈士们必将永垂不朽!
刘琦这番表态和做法,将烈士陵园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将被埋葬于此的死者家属自是心满意足、族人皆感有荣与焉,就连还活着的将校们都大感眼羡不已,纷纷开始琢磨自己死后有没有资格被埋入此处。
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说,这样做更是对所部军队思想上的大洗脑,是刘琦在解决军队为何而战问题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冷兵器时代的将校兵卒大多只是浑浑噩噩为军饷而战,但凡是百战精锐,要么是以宗族乡党为关联纽带而结成,譬如项羽的江东兵、曹操的青州兵;要么是依靠主帅的个人威望和魅力形成的凝聚力,譬如岳家军、戚家军。
然而无论是上述哪种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无法进行大规模推广,相比之下,宗教信仰式的洗脑效果反而可以在更快、更大范围的达到凝聚人心、提升战力。
刘琦的烈士陵园正是以此为模板来设计,并计划以后在每座重点城池都设这么一座烈士陵园,并以此为依托,辅以多种教育手段,塑造整个军队的精神和文化,让士兵们以死后进入烈士陵园为荣耀,以实现三大愿为终身战斗目标,从而打造出一支真正有信仰的军队。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千头万绪,并没那么简单,无论是教育、宣传和建制上都有很多工作要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但好歹开了江陵烈士陵园这个好头,带起了一波不错的风头,接下来的自然是润物细无声、慢慢从各个层面展开,只不过那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当刘琦在竹叶山下忙着题字立碑之时,东门外的梅花营外看去仍是一片静谧,实则全体兵卒都已悄然备齐了兵甲干粮,右臂齐齐绑缚白绢,只待天一擦黑便将拔营而起,轻装直扑六十里外的枝江县城!
喜欢建安五年请大家收藏:建安五年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