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豆小说阅读网>女生耽美>数学心> 第二百九十六章 测量光速(光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九十六章 测量光速(光学)(2 / 2)

于是他知道了,在两个齿间的空隙被下一个齿取代前的这段时间间隔内,光束恰好走了17.34千米。由于在1秒内,共有720×25个齿通过O点,所以,一个齿轮间隙通过O点的时间是1/秒,在1/秒内光走了17.34千米,由此,可以得到光速等于千米/秒。

驱动齿轮转动的是重物和滑轮驱动的。

傅科连连点头,说:“这个想法不错。”

之后,也就是1862年,傅科阿拉戈的设想用旋转镜法开始替代索菲测量光速的办法,测得光速为±500千米/秒。与精确值差仅0.6%。

19世纪中叶J.C.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他根据电磁波动方程曾指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静电单位电量与电磁单位电量的比值,只要在实验上分别用这两种单位测量同一电量(或电流),就可算出电磁波的波速。

1856年,R.科尔劳施和W.韦伯完成了有关测量,麦克斯韦根据他们的数据计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值为3.1074×10^5千米/秒,此值与菲佐的结果十分接近,这对人们确认光是电磁波起过很大作用。

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A.A.迈克耳孙改进了傅科的实验,测得c=(±4)千米/秒,他于1929年在真空中重做了此实验,测得c=千米/秒。

后来有人用光开关(克尔盒)代替齿轮转动以改进菲佐的实验,其精度比旋转镜法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1952年,英国实验物理学家K.D.费罗姆用微波干涉仪法测量光速得c=.50±0.10千米/秒。

1972年,美国的K.M.埃文森等人直接测量激光频率ν和真空中的波长λ,算得c=±1.2米/秒。

喜欢数学心请大家收藏:数学心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