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最后一节是体育,欸,这对你应该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不过我可以对你解释一下,体育课是语数外三科的交集,哪位老师有空哪位老师上。
你肯定疑惑,上节课听写全班只有一个人通过,他们都去挤办公室了么?当然不是。英语老师直接霸道地将体育课包场了,同学们又加了一节英语课。
背着各种绞来绞去的英语语法,同学们心底咒了无数次“我要洋人死”。他们终于了解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调侃),也从未像此时此刻这么支持过慈禧太后。
到了中午,李华同学来到食堂,一箪食一瓢饮,陶冶情操,磨练意志。
稀汤如水沟般清澈,菜叶如沙拉般稀烂,菜筋如树皮疙瘩般难啃,肉类如化肥般腥膻,散发出乙硫醇的气味。【支持的人评论区发“守护”。】
学校食堂和厕所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区别是食堂需要收费,而躲在厕所进餐还要被校领导抓住罚钱。【守护】
在单餐二十五元的午饭中,李华同学陆续吃出了三根头发、五片蟑螂及六根蠕动的毛毛虫。
其实食堂菜难吃是有原因的,你觉得难吃是不明白校领导的苦心:
想当年革命先烈多么辛苦,嚼草根,挖野菜,就是为了给未来的我们争取到更为美好的生活。所以今天学校也要让我们吃苦,没苦硬吃,硬要吃苦,这是为了让我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苦。这样才对得起革命先辈。【守护】
进完糠,李华回到教室,又坐回了那个冰冷坚硬的座位。
中午午自习,做卷子。中午午休,做卷子。下午第一节课,做卷子。下午第二节课,做卷子。下午第三节课,做卷子。下午第四节课,你猜怎么着?还是——做——卷——子!
晚饭的质量和午餐不相上下,距离呕吐物仅有一步之遥。
晚自习时老师们变换了折磨人的方案,他们不再发卷子了,而是决定讲题,因为晚自习不讲题的话会被扣工资。不过老师们也不完全是讲题,他们讲题前还要给同学们做心理教育,比如“量变引起质变”,比如“多一分就多一个操场”,比如“这是最关键的时刻”……那叫一个“霸道鸡汤强制灌”。
换个真实点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服从性洗脑”。【守护】
教师们经常讲着讲着就忘了时间,六十分钟的晚自习,发个鸡汤居然不自觉地发了半个小时。
教师的啰嗦总和年龄呈正比。【守护】
晚上十点半,累了一天的孩子们终于熬到放学了。
学生们在太阳还未起床的时候上学,在太阳久久落下山坡的时候回家。阳光明媚的时候,孩子们永远被关在教室,上学的孩子们没有阳光。【守护】
其实学生是种神奇的生物。他们白天在学校时累得打哈欠,晚上回到家时却精神抖擞。
李华同学回到家,立刻拿起了他的手机:
看点赞,看评论,看追更的小说更新没有,看QQ上的好友们是否找你对线……刷着刷着,时间就到了凌晨。李华同学吓了一大跳,赶紧关了手机补作业。可熬到这么晚,没猝死就是好的,想写作业那是天理不容。
凌晨三点整,李华终于拉好铺盖,进入了满是公式和英语单词的梦乡。
这就是李华同学平平淡淡的一天。
“以上这篇文章,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作者表达了哪些主题,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主观题五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好吧,其实我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李华。那是屏幕前的你,还有应试教育下千万万个被压抑的你。(别破防)
【结尾】
这一篇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契诃夫的一篇短文,名字我记不清了。短文用讽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憨实的老铁匠申请专利,却被机关敷衍了事,推卸责任。老铁匠一会儿到XXX交手续费,一会儿到XXX交手续费,一会儿到XXX交手续费……
那篇文章运用了重复的手法,通篇都是“我到XXX处申请专利,又交了多少多少手续费”。句句叠加,讽刺拉满,沙皇政府剥削老实人民的丑态暴露得淋漓尽致。
即便放在今天,那篇短文也依旧具有极强的讽刺性,让我们不禁想起现在很多机构,总是搞一些繁琐又毫无意义的流程,四处赚取手续费。
第二篇文章是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在中国待过三年及以上的人们应该都看过。
差不多先生是中国人的代表,他认为凡事都别斤斤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差不多就行。
小时候,妈妈叫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差不多;做伙计时,他将“千”字写成了“十”,差不多;生急病,不小心将郎中请成了兽医,差不多。
兽医用诊治牛的方式下药,自然就把差不多先生给治死了。可差不多先生并不生气,反而在断气前说道:
“活人和死人……不是差不多么……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
生与死,差不多。少了南京,差不多。割了港澳台,差不多。弃了山东,差不多。将整个外蒙古和黑龙江以北割给俄罗斯,差不多。亡国不亡国,也差不多。
差不多这个名字,不正反讽了那个时代,愚昧无知而沉溺于天朝上国余梦的国人么?
如果在一百年前,我们的名字叫“差不多”。
一百年后,哪个名字又能作为我们的统称呢?
想了想,唯有李华最为适合。
一千年前,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社会流动性,给了无数寒门子弟踏入高层的唯一机会。
可明清时候,科举已经形成了一种病态,无数文人因科举制而毁了一生,因此科举制被我们所批判。
四十年前,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复,给予了无数农村学子希望,他们通过高考走出了大山,高考拯救过好代人。
可现在,高考还能拯救我们么?
我们在青少年最不能醒的时候醒来。我们在夜色最深的时候熬夜补习。有人因为压力大而自残,有人因为绝望的考试成绩崩溃。跳楼自杀的大有人在,就业率不断下降。
我们不禁发问:
应试教育,是否已经沦为了一种病态?
而这个疑惑,将贯穿本书全身。
喜欢十日终焉人物小传请大家收藏:十日终焉人物小传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