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敢说中式教育不够失败吗?
【缺点三:标准答案僵硬死板。】
记得初一刚接触政治试题时,我遇到了一件至今难忘的事。
大家都知道,初一的政治题很简单,都是道德题。选择题部分,只靠三观就可以完成了。
而在填空题部分,什么青春期,什么梦想,什么朋友……直接的,我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认真填写的。
可作业一发,我的练习册上,填空题全是叉叉。
我还没来得及惊讶,政治老师就将我叫到了办公室,说我的学习态度不认真。
我说我态度不认真吗?我每道题都是认真做了的。
政治老师拧眉:“都认真做了,为什么还都是错的?”
我低头看练习册,反反复复读了几遍,结识朋友,追求梦想,面对挑战,应对挫折……每个空都填得很对啊?就算整个世界的三观都出了问题,这练习册上的三观也没毛病。
政治老师气笑了:“那你翻开教材,看看教材上是怎么说的?”
她翻到今天上的那一页,然后递给我说:“这练习册上的习题,明明就是教材上的原话啊?照着填都不会吗?由此可见你上课根本就没认真听讲。”
我感觉不对:“可我为什么非要按照教材上的来填?我说的和教材上的是同一个意思,能将正确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就行了吧?为什么非要按照教材上的原话来写?”
政治老师看着我笑了。她笑得很无奈,很宽容,仿佛向一个傻子解答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是你的观点重要呢,还是考试成绩重要?”
“啊?”我没想到是这个回答。
“不按照教材上的原话写,你考试是拿不到分的。”政治老师用劝导的,训诫的,理所当然的语气说,“教材上怎么说,你就应该怎么写。”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标准答案的可怕之处。
而后来,我遇见的标准答案越多。
如果理科拥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倒可以理解。一加一就是等于二,三大力学定律如大厦般无可撼动,这些都只有唯一解。
可我们知道,就连理科也不一定有标准答案。
欧几里得的第五公设至今无法证明,量子力学的阴霾笼罩物理学界。薛定谔的猫要死不活,双缝干涉实验颠覆认知,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物理学家闷吵了几百年都没有结果。
换做人话,就连数学最后一道答题,也经常出现学霸发现一个更优解,数学老师探讨认可后修改答案的情况。
那么文科,就不应该设那么多标准答案了。
语言,本来就是一种工具,一种用于表达的工具,它存在的意思就是辅助表达。管它什么正确的语法语序,管它什么正确错误的标点符号,能把意思表达准确,就够了。
你应该是语言的支配者,而不是语言的奴隶。
明清时期,八股文曾僵化了无数书生的思维,扼杀了好几代人的创造力。
而今天,我们的标准答案,和八股文的区别何在?
【缺点四:极度的分数歧视制度。】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只有分数。只有分数。不管他其他方面有多优秀,只要成绩不好,那么别人对他的评价就绝不会太高。
关于分数歧视,大家都明白,不用多说。
【缺点五:我觉得现在的考试制度很不公平。】
就中考体育而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假如,在吃苦国的内卷市,学生们中考若想拿到满分。
那么按照现在体育课制度,女生们无论身高体重,必须跑800米。男生无论身高体重,必须跑1200米。
那你觉得公式么?
而且,中式教育只在乎结果,而绝不在乎过程。
在一些欧美国家,学生的分数是累积的,算百分比。平时作业占一半的分数,考试成绩占一半的分数。这两半加起来后才是你的正式成绩。
也就是说,即便你平时只有20%的正确率,而中考开了个大挂,用作弊等手段冲上了90%,总成绩也不会影响太多。因为你平时成绩占比极高。
这种分数统计方式,是强调过程的,是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被记录并影响你的成绩的。
而国内则恰恰相反。
即便你平时能有95%的正确率,如果中考高考发挥失常,只考了80%,那这80%就是你的最终成绩了。
可笑么?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飞蛾扑火。
你努力,你奋斗,你消耗了十八年的光阴,你透支了健康和生命力。那又如何?
只要高考那几天发挥失常。
谁管你平时有多么优秀?
一个失败的结果,可以否定你一生的努力。
【章末】
科举制度:书生寒窗苦读十年,就是为了参加科举。
应试教育:学生关在教室十八年,就是为了参加高考。而且还只有一次机会。
科举考生:
高考考生:
科举父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高考父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欧美教育:我在乎结果,但更在乎过程。
中式教育:我叫他们做好过程,但事实上我只在乎结果。
你说,中式教育成功么?
我们来个投票。
觉得中式教育成功的在此扣“接”:______。
觉得中式教育失败的在此扣“呸”:______。
我支持第二个选项。呸呸呸呸呸呸。
喜欢十日终焉人物小传请大家收藏:十日终焉人物小传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