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豆小说阅读网>都市言情>云的归途是故乡> 第154章 傣锦之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4章 傣锦之忧(2 / 2)

就在王晓东为此发愁时,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曼弄村寨传来消息,一家外地企业看中了村寨附近的土地,想要开发大型旅游度假村。企业承诺会给村民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不少村民动了心,甚至有人提出要砍伐村寨周边的树林,为度假村腾出空间。而这片树林,正是傣锦染料植物的重要生长地,一旦被破坏,傣锦的传统染色工艺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王晓东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立刻带着李维民等人赶往村寨。在村寨的广场上,村民们分成了两派,争论得不可开交。支持开发的村民大声说道:“建度假村能让我们赚大钱,日子也好过,管什么傣锦不傣锦的!” 而反对的村民则喊道:“傣锦是我们的根,树林没了,以后拿什么染布?不能为了钱断了祖宗的手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岩罕族长站在中间,急得满脸通红,声音都有些嘶哑:“都别吵了!省长来了,让省长给评评理!” 王晓东走上前,示意大家安静。他环视着在场的村民,大声说道:“乡亲们,我理解大家都想过上好日子。但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傣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树林是傣锦传承的根基,一旦破坏,就再也回不来了。开发旅游度假村的事,我们可以重新商量,寻找一个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文化和环境的办法。”

为了妥善解决这个问题,王晓东在村寨住了下来,挨家挨户走访,倾听村民的想法和诉求。他还邀请企业代表、专家和村民代表一起座谈,经过几天的激烈讨论和反复协商,最终达成了一个方案:企业调整开发规划,避开树林区域,在村寨外围建设旅游度假村;同时,企业与非遗学院合作,建立傣锦生产销售基地,将傣锦产品纳入旅游商品体系,保证村民既能从旅游开发中受益,又能通过织锦增加收入。

解决了这个危机后,非遗学院的建设也迎来了转机。王晓东积极争取到了一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捐赠。在他的努力下,一家知名文化企业愿意出资赞助学院的建设,并承诺在师资培训和产品销售上提供支持。

然而,学院的选址又引发了新的争议。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将学院建在自己辖区,以提升当地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发展;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建在傣锦发源地附近,便于传承和保护。王晓东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考察,综合考虑交通、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最终确定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在距离曼弄村寨不远的县城郊区建设非遗学院,既能依托县城的基础设施,又能方便与村寨的联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王晓东亲自拜访了多位傣锦老艺人,邀请他们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一开始,老艺人们顾虑重重,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教不好学生。王晓东耐心地劝说:“大娘,您一辈子的织锦经验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孩子们需要的就是您手把手地教。而且学院会配备专业的文化老师,帮您整理教学内容。” 在他的真诚打动下,老艺人们纷纷点头答应。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西南省非遗学院终于正式开学。开学那天,曼弄村寨的村民们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岩罕族长紧紧握着王晓东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王晓东看着校园里年轻学子们充满好奇和期待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傣锦传承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些年轻人身上。

在学院的教室里,一位老艺人正在向学生们传授傣锦的编织技法。学生们围坐在织机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手中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每一个细节。窗外,阳光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这座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学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而王晓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他在思考着,如何让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

喜欢云的归途是故乡请大家收藏:云的归途是故乡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