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让随行的材料专家茅塞顿开。三天后,用滇南稀土提炼的新型防腐涂层研发成功,喷涂后的金属板在腐蚀剂中浸泡 72 小时仍完好无损。当第一座修复后的接收站重新亮起氢能路灯,非洲儿童举着用稀土废料做的小灯笼,围着王晓东欢呼雀跃。
国内的产业乱象却在此时抬头。几家民企为争夺月球能源站的配套订单,竟用普通钢材冒充稀土合金。王晓东在突击检查某工厂时,抓起一块劣质零件狠狠砸在地上,金属断裂的脆响在车间里回荡:“太空工程容不得半点虚的!这些玩意儿要是送上月球,丢的是中国的脸,毁的是全人类的希望!”
他当场宣布成立 “月球材料监督委员会”,让张铁匠担任民间监督员。老匠人带着小锤子逐个敲打零件,合格的发出沉闷的 “咚咚” 声,劣质的则是刺耳的 “当当” 响。“王省长你看,” 张铁匠举起一个不合格的零件,“这玩意儿连俺家的铁锅都不如,铁锅还能炒菜,这东西上去就是害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在王晓东的铁腕整治下,劣质材料被全部销毁,涉案企业被永久逐出太空能源产业。而国际太空能源联盟的月球登陆计划,却因技术剽窃带来的隐患接连受挫 —— 他们的反应堆在地面测试时发生泄漏,不得不推迟发射时间。
联合登陆的那天,老榕树村的村民们挤在科普馆的大屏幕前。当中国主导的 “月壤一号” 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平稳着陆,机械臂展开的瞬间,全球直播画面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 张铁匠的徒弟小李,作为民间技术代表,正举着那把祖传的小锤子,在月球表面敲下第一块用于固定反应堆的月岩。
王晓东站在控制中心,看着屏幕上那抹蓝色的身影,突然想起张铁匠说过的话:“打铁要趁热,做事要走心。” 他转身对罗卫国书记说:“老书记,下一步该把‘华夏之光’的技术用到火星了。”
罗卫国书记笑着递过一瓶氢能饮料:“晓东,你这脚步比火箭还快。” 王晓东望着窗外冉冉升起的朝阳,陶瓷小太阳挂件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因为我们追赶的不是别人,是人类文明的下一个星辰。”
此时,科普馆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呼。王晓东走出去,看到张铁匠正把一块月球岩石样本递给孩子们,老匠人粗糙的手握着孩子们细嫩的手指,在样本上划出一道道痕迹:“看,这就是月球的骨头,跟咱老榕树的根一样,能长出新的希望。”
王晓东站在人群外,看着那些专注的眼神,突然明白 —— 他守护的从来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一个民族仰望星空的权利。前路或许还有专利封锁、黑客攻击、产业阵痛,但只要像老榕树一样把根扎进大地,像 “华夏之光” 一样把光洒向宇宙,中国的星际能源之路,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他的脚步朝着 “人造太阳” 装置走去,每一步都踏在晨曦里,仿佛在为人类文明的下一段征途,埋下新的火种。
喜欢云的归途是故乡请大家收藏:云的归途是故乡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