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县令来东寓县做县令都不知道多少年了,他也记不清楚了。他还是第一次召集这么多人来,他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到底有多少人来,不管怎么样,他已经走出去一步了,信已经发出去,就等着人来 ,等结果就行。
出发去运水的连山镇运水队的人在路上看见有马车走,都想办法避让,因为知道这些人很可能就是会给粮食他们吃的大户人家。
也有人想看一看车上坐着的人长什么样,可惜看不见。
也没有人能认得出来这辆马车是属于谁家的。大家平时都不注意人家的马车长什么样的。他们一路上时不时会遇见一辆或两辆马车往县城方向走。
这些马车都是单独上路,好像并不害怕路上会遇到危险一样。
连山镇运水队的人看见这样的情况,也放松了一些,没有那么紧张了。也感觉不到路边的树林里面藏着一双双盯着他们的眼睛了。
何县令第一天送出去信,第二天就有很多人来到了县城,来一个就有一个人来了县衙登记自己的名字,然后坐着,人越来越多,中午的时候,有人出去吃了东西又回来坐着。何县令中午饭都没有吃,一直和大家坐着等。县衙外面一条街上,马车越来越多 ,停满了马车。东寓县城的街道从来没有停过这么多马车。
因为有些人离县城远,东寓县名人录上最后一个人到达县城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何县令想让大家自行休息一晚,第二天大家再集中在县衙议事厅议事。
所有人都明白何县令这一次喊他们来这里是做什么的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不用拖到第二天了,找他们来就是为了让他们捐粮食,明天说,今天说,他们都是要捐粮食,今天就把这事解决就行了。
还有人说一晚都不想在外面待,要连夜回家的。有人说天一亮就回家,不想再来县衙一趟。有人说,说完事情要去找地方吃饭,饿一天了。
有人开始说自己捐米捐多少,捐番薯捐多少,因为只有这两样了,让何县令找人登记,明天派人去拉粮食就行。
何县令见状,赶紧让各镇的镇长去登记他们各镇的大户人家谁捐粮食多少斤,什么时候可以去拉粮食,等等登记好。
半个时辰不到,东寓县的名人录上的人就走光了。何县令觉得像做梦一样。
何县令和各个镇的镇长忍住饥饿,计算他们捐出来的粮食。最后发现各个镇直接把那些大户人家捐的粮食分发给他们镇上的人就行,不用把粮食拉来县城,不用何县令再重新分配。
何县令让个各个镇的人第二天就回去拉粮食,然后组织各村子的人来领粮食。
他们这一次分粮食,东寓县百姓每个人领到的粮食是一样的,那些捐粮食出来的人家,不用给他们分。
按照他们计算的结果,米每个人能领到二十斤,番薯每个人能领到二十斤。还有剩余的,何县令让各个镇给他送到县衙,让他充实一下县衙的粮仓。
隔天,镇上就有人来李家村找李村长挨家去登记村里面的实际人数,登记完人数,来人让李家村人第二天就去镇上领粮食,每个人能领到二十斤米,二十斤番薯,自己挑着箩筐去装。
周管事,唐明,周婆子还有李大河姚淑英爹娘他们等等,所有活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能领到粮食。前不久离开李家村的人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