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中药世家(1 / 2)

苏蔓菁是中药世家出身。

从她太爷爷的太爷爷那一辈起,就是中医师了。

这些年中医没落,西医崛起,苏家也渐渐被迫退隐江湖。

为什么说被迫呢?

中医近年来,没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不是中医师们医术不行。

而是药材不行了。

人人都说中医见效慢,比不上西医。

但其实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中医也是能药到病除的。

然而现在的很多药材,种出来都没有足够的药性了,就跟种菜似的。

面对这样的药材,再牛逼再厉害的中医师,哪怕你一看,就能看出这人什么病,该用什么方子。

诊断了,出药方了,也配不出真正对应的有疗效的药。

这才是中医没落的现实,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所以渐渐的,年轻人也不爱学中医了。

学会了又能怎么样呢?

只能诊断不能治疗这还算医生吗?

又真的有意义吗?

……

然而国内,就真的完全没有,好的中药材了吗?

当然不是,也还是有的。

真正好的药材,都有它自己需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

原本的好药材,就是需要天生天养的。

药性自然也就比,人工大批培养、种植出来的要强。

但随之而来的缺点,就是量不足,且生长环境多为艰难,导致的采摘不易。

商人重利,野生的再好再有效,可那么少,不能量产怎么够卖钱?

于是大规模种植药材的风气逐渐兴起。

市面上的药材一多,价格自然低廉,真真假假,鱼目混珠。

长的样子都差不多,谁分得出哪个有效哪个没效呢?

国人忙着逐利,外国人却对中国的中医传统文化,趋之若鹜。

他们不惜,花大量的时间、金钱,探寻古方,研究良策。

自然也不会错过真正的好药材。

那一段时间,大量外国的中医爱好者,寻遍中国各地。

根据每种中药材的生长习性,研究每种药材的原产地,以及相同药材,不同地区的药性差距。

他们不种植,只高价收购。

采药的山民,不懂什么传统文化,也不懂什么民族大义。

他们只知道,谁出钱多就卖给谁。

久而久之,国内的中药材,竟比不上国外的了。

真是天大的笑话。

苏家就是在那一段时间,退出中医界的舞台的。

不是因为没有好药材,混不下去才退出的。

相反,就是因为他们家的药材太好了,好到出了名。

药材的好坏,人们看不明,但吃下去有没有疗效,还能不知道吗?

于是苏家一时间名声四起。

外商想收购他们家的好药材,内商想毁了他们那些好药材的来源。

但苏家人既不想出口到国外,也不想在国内当靶子,成为众矢之的。

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最终心力交瘁的,选择了关闭药房,归隐市林。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竟还是没逃过。

苏蔓菁摸了摸胸口,一片空,那枚玉佩还在她昨晚藏身的湿泥地里。

苏家最大的秘密,就是那块祖传的玉佩。

据说它是祖祖辈辈传承中医的根。

苏蔓菁作为苏家的独女,多少听过一些家中的前尘旧事。

原本要到二十五岁,家里才会将玉佩传承给她的。

如今在她懵懂无知的状态,下接手这玉佩实属迫不得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