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窝囊废
恰巧在这个时候,从幽州来了个低级军官,报告说赵延寿有意归国,他想回中原来。冯玉和枢密使李崧一听,就信以为真了,于是就让杜威写了封信给赵延寿,说他要是真能回来,一定会厚待他。也不知道他们想让这个赵延寿回来干什么,一个叛国者,还要厚待,他帮着辽国人杀了那么多中原的百姓将士,还有功了?
不久,赵延寿的回信来了,他说自己久处异域,很是思念故国,所以想要回来,希望晋朝朝廷能发大兵来接应自己。你看,他这谱还大了,还要发兵劳民伤财去接应他。而且他这种有奶就是娘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故国的概念。
冯玉这些人一看信,居然深信不疑,就派了使者前往幽州,和赵延寿约定时间。赵延寿一边假装跟他们商量一些细节,暗地里就派人去报告辽国皇帝,鱼咬勾了。耶律德光将计就计,又让瀛州刺史刘延祚给乐寿监军王峦写信,说自己愿意投诚。还说城里的辽兵很少,不满千人,朝廷如果发兵去袭击瀛洲,自己做内应,立刻就可以拿下此城。今年秋天雨水多,瓦桥关以北到处积水,辽国皇帝已经回京去了,就算是听到关南这边出了事,道路太远,雨水阻隔,他也根本来不了,所以请朝廷乘势赶快发兵吧。
王峦收到了刘延祚的书信,立刻派使者飞马进京,上奏皇帝。冯玉和李崧看到王峦的报告,完全没有想到这是人家的诈降计,喜欢的了不得,就打算立刻发大军去接应赵延寿和刘延祚。皇帝的姑父杜威也上书,说机不可失。深州刺史慕容迁还献上了瀛州和莫州一带的地图。冯玉和李崧于是奏明皇帝石重贵,请皇帝任命杜威为都招讨使,任命李守贞为副使,率兵出发,去接应赵延寿。
接替桑维翰担任中书令的那个赵莹,私下里就对冯玉、李崧二人说道:“杜威是国亲,身兼将相,尚且贪得无厌,常常心怀不满,怎么可以再给他兵权!真的要在朔方用兵,不如就让李守贞为帅,这样才比较保险,可无他虑!”
冯玉和李崧听了,都不以为然,他们仍然任命杜威为行营都招讨使,只是让李守贞改任兵马都监,安审琦为左右厢都指挥使,符彦卿为马军左厢都指挥使,皇甫遇为马军右厢都指挥使,让梁汉璋、宋彦筠、王饶、薛怀让等其他将领都随军北征。皇帝还下了圣旨,张贴在路边,说朝廷现在发大军,要去平定胡虏,准备先收复瀛州和莫州,安定了瓦桥关以南,然后还要收复幽州和燕州,荡平塞北。结尾还说,如果有人能擒获胡虏之主耶律德光,那就可以官封节度使,赏钱万贯,绢万匹,银万两。随后各军就陆续出发了。
偏偏天公不作美,从六月份就开始下雨,一直下到了10月份,还不见停,部队行军一般都是粮草先行,那些运粮车一路上都是拖泥带水,行进艰难,军中的士卒怨言颇多。
杜威带领部队到了广晋,和李守贞会师,两方面合兵一处,然后继续向北前进,杜威还担心自己兵马不足呢,又让自己的妻子宋国公主入京,请求增兵。
皇帝一看,姑父跟自己要兵,挺大方,把京城的禁军都拨了一大半给他,甚至都顾不得京师宿卫空虚了,只是巴望着他姑父能按照计划打个胜仗,向朝廷报捷。
杜威带领全军直奔瀛州,远远地只见瀛洲城城门大开,寂若无人,杜威不由的暗暗惊疑,旁徨四顾。他这个人一向胆小,所以也挺谨慎,当下就在城外扎了营,派了侦察兵,四方探听。随后得到报告,说辽将高漠翰,已经带兵出了城,刺史刘延祚也不知去向了,杜威就派马军排阵使梁汉璋率领二千骑兵前去追赶辽兵。梁汉璋奉令前进,结果走到南阳务,中了人家辽军的埋伏,只见辽兵从四面八方杀来,把梁汉璋的部队困在了垓心。梁汉璋左冲右突,始终无法脱身,最终被流箭射中,死在了阵中,他带来的那两千将士也全部战死沙场。梁汉璋平时打仗很勇敢,他一生的志向就是驱逐契丹,但是这个人比较贪钱,平时也没什么政绩,官声不好。
消息报到了杜威军中,杜威快吓死了,慌忙率兵撤退。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已经知道晋军要撤了,当下大举南来,追赶晋军。杜威吓得魂飞魄散,星夜向南逃跑,当时张彦泽在恒州镇守,他立刻带兵去跟杜威会和,主张坚决阻击敌人。杜威就和张彦泽一起,准备逃往恒州,他让张彦泽做先锋,在前面带路,部队走到滹沱河中流的中渡桥,辽兵已经提前到了,在桥上扼守,拦住了晋军的退路。张彦泽麾兵进攻,三退三进,辽兵眼看守不住了,于是就放火把桥烧掉,然后和晋军隔着一条河安营列阵。
滹沱河是从山西流到河北的一条重要的河流,有民谣说:春天苦旱河底干,秋季发水浪滚翻,粮仓冲走房屋塌,无吃无住无人管。耶律德光在秋天进攻,这条河就成了天险。现在他见晋军大举前来夺桥,结果没成功,就担心晋军要是抢渡滹沱河,那时候大军争渡,必然势不可当,于是就打算带兵撤走算了。可是随后却听说晋军在沿着河岸修筑营寨,显然是想打持久战,于是就决定暂时先不撤了,看看情况发展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