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新君继位
王景崇一看蜀军要到了,他自己手下没多少兵,一共就几千人,非常着急。他赶紧发本道兵马,加上赵匡赞的牙兵一千多人,打算就用这点兵去对抗蜀军。
王景崇另外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担心赵匡赞的这些牙兵叛逃,所以他打算在这些牙兵脸上都刺上字,于是他就去跟手下的大将齐藏珍商量,齐藏珍不太赞成他这么做,俩人正在这商量呢,忽然牙兵的一个军官来了,这个人名叫赵思绾,他跟王景崇说,你就先在我脸上刺上字,我给大家带个头,做个表率。王景崇当然高兴了,齐藏珍等赵思绾退出去以后,就跟王景崇说:“这个人面带杀气,恐怕不是什么好人,况且脸上刺字的命令还没宣布呢,他就先跑来,还要做什么表率,这种人越是当面阿谀谄媚,越是狡诈,此人万万不能依靠,最好赶快除掉!”
齐藏珍看人还是很准的,说的也很对,人家正常人想的是,我忠心耿耿,凭什么怀疑我,还要给我脸上刺字,赵思绾这种要求就跟齐桓公手下的那个宠臣竖刁一样,为了讨好齐桓公,表示自己对齐桓公忠心,自行阉割,结果呢,最后竖刁作乱,囚禁了齐桓公,把他给活活饿死了。
所以说,要读历史,《圣经》上说“世上无新事”,这些事历史上全都发生过,现在只不过是稍微改头换面,再给你重演一遍而已。多读历史就会知道,这件事以后会怎么发展,等于提前给你提了醒了。
王景崇听齐藏珍说,让他除掉赵思绾,就说:“无罪杀人,如何服众呢!”他就没听齐藏珍的意见,然后他自己带着部队去堵截蜀军。
这时候,蜀将张廷珪正兵出子午谷,这个地名大伙肯定熟悉,三国演义里边,诸葛亮动不动就兵出子午谷,这个子午谷全长有3百多公里,一头在陕西南部的汉中,从那钻进去,这头冒出来,就到了西安了。
张廷珪在路上就听说赵匡赞变卦了,他就打算退军回去算了。没料到王景崇突然到了,张廷珪措手不及,仓猝对敌,被王景崇麾兵杀入阵中,他只好且战且走,逃了十里地,手下士兵已经伤亡了好几千人,只好退兵了。侯益听说王景崇得胜,张廷珪逃走了,自然赶紧顺风使舵,也决定和蜀军对抗。蜀将张虔钊到了宝鸡,大概知道了侯益的情况,就和众将商量。众将有的主张进攻,有的主张退兵,弄得张虔钊拿不定主意,只好暂时扎营。忽然听说王景崇召集了凤翔、陇州、邠州、泾州、鄜州、坊州各处兵马,一起来打他,张虔钊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带兵连夜逃走。王景崇追到散关,蜀兵已经入关而去,只剩下押后的四百来人,被王景崇全给抓了。
王景崇两次告捷,而且还是以少胜多,皇帝于是下令,让王景崇兼凤翔巡检使,他就带着兵来到了凤翔。侯益开门迎接他进城,跟王他谈到入京朝见皇帝,有点支支吾吾。王景崇就动了疑心,他走的时候刘知远跟他说过,侯益和赵匡赞要是还在那观望,让他看着办,于是他就派手下的军士分别守住各门,再观察侯益到底想干什么。没想到突然京城传来消息,说是刘知远驾崩了,刘承佑即了皇帝位,他不由的心中一动,又有些踌躇起来。
原来呀,后汉高祖刘知远自从长子刘承训去世,太难受,就生病了,已经有好几次病危了。亏得每天用人参鹿茸进补,才勉强支撑了一两个月。乾佑元年,就是公元948年正月,他的病情再次加重,吃药也没什么效果,于是召来了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邠和郭威,准备嘱咐后事。另外还有都指挥使史弘肇,他虽然兼任宋州留后,但是他人一直在京城,并没去赴任,所以也奉召进宫。四位大臣来到刘知远的寝宫,见刘知远已经病危了,一个个的都面露愁容。
刘知远对几位大臣说:“人生总有一死,死有什么可怕的。但是我的大儿子承训已经不在了,所以按着长幼之序,应该立承佑,我担心他年轻软弱,所以后事一切,不得不嘱托各位!”
四人齐声说:“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地辅佐新君!”
刘知远又长叹一声,说:“眼前的国事,倒是没什么危险,但是要好好防备杜重威!”他说到这个威这个字的时候,喉咙里好像被什么东西给梗住了,几乎说不出话来了。四个人慌忙退了出来,请后妃、皇子等人,准备给皇帝送终。
随即宫中就传出了消息,说皇帝已经驾崩了,苏逢吉赶紧进宫,说道:“且慢!且慢举哀!皇帝有重要旨意,必须要立刻办了,才能发丧。”
后妃们一听,都不知道是什么事,但是苏逢吉是宰相,而且还是第一顾命大臣,估计他肯定是有重要事情,于是立刻暂停发丧,让他出宫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