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将相失和
到了乾佑三年初夏,边报来了,说是有辽兵又来入寇了,这帮家伙在河北一带横行不法,到处掳掠,闹得鸡犬不宁,严重影响了老百姓正常生产生活。皇帝刘承佑赶紧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大家看看这事怎么弄。大家商议的结果是,派枢密使郭威领兵去坐镇邺都,统率各道兵马,准备抗击辽兵。史弘肇又提出了一个建议,说郭威虽然要离京去镇守邺都,也仍然可以兼任枢密使职务,你既当军区司令,这个国防部长还继续兼着。苏逢吉当然要反对,他说根据以往的惯例,这样做是不可以的,这不合规矩。
史弘肇很生气,说:“做事贵在随机应变,怎么能一成不变地遵守以往的惯例呢,何况郭威兼任枢密使,这样才好便宜行事,使各个部队都敬畏服从他,他带兵也好带。你们这些文臣,怎么懂得战场上的机变!”苏逢吉挺害怕史弘肇,这货动不动就动手,所以不敢跟他当面硬刚,但是他心里不服气啊,所以退朝以后就跟别人说:“用内制外,这样是没问题的。但是如今呢,用外制内,这祸变恐怕就不远了!”他的意思是说,你郭威到了外镇做节度使,就是地方官了,结果你还管着全国的军事工作,这肯定得出事。其实他说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任何人权力都得受到一定制约,一个武将手里兵权太重,权利太大,就容易出状况。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郭威权力太大,除了皇帝,别人谁都管不了他,而皇帝又太年轻,大学没毕业,没什么政治手腕,更没有政治智慧,很幼稚。郭威很容易把他架空,到那时候皇帝就成摆设了。
但是苏逢吉说这些都没用,没人听他的,皇帝第二天下了诏书,任命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任枢密使,河北所有的部队和财政都得听郭威调遣处置,只要见了郭威的文书,不得耽误。他这道诏书一下,给了郭威这么大的权利,老刘家的江山就危险了。
这天晚上,宰相窦贞固设宴为郭威饯行,还邀请了朝中的权贵列座相陪,大家各敬了郭威一樽酒,这才归座。史弘肇一看苏逢吉也在座,就倒了满满一大杯酒,故意对郭威厉声说道:“昨日廷议,大家各抒己见,有所争论,兄弟我应该为你喝了这杯。”说完一饮而尽。他这是跟郭威表功呢:你看兄弟我,为了你,当着皇帝的面跟姓苏的都吵起来了。
苏逢吉一看,你这是向我示威呢,也忍耐不住,举着杯子说:“彼此都是为了国事,何足介意!”我跟你们没私仇,咱都是为了工作。
那边杨邠也举起酒杯,说道:“我觉得也是如此!”然后跟苏逢吉一起把酒干了。
郭威一看,这几个人嘴上说的都是为了国事,好像意思是说都是对事不对人,但是这口气,火药味十足啊,他就有点过意不去,所以就出言解劝:咱都是国家干部,别老吵架,还是要团结,一起为国出力。
史弘肇就开始人身攻击了,厉声说道:“安朝廷,定祸乱,靠的是长枪大剑,毛锥子有何用处?”枪杆子里边出政权,你们手里的笔杆子有个屁用。
那边王章一听,不高兴了,于是就插嘴说道:“没有毛锥子,给士卒们的粮草军饷从哪儿出?老史你也未免太欺人了!”
史弘肇一听,也知道自己刚才这句话打击面太大,也就不吭声了。
这本来就是一个送行酒,结果这两帮人又吵起来了,窦贞固也是,在矛盾没有调和以前,这些人就不适合坐在一个酒桌上。双方都没有和解的意愿,坐在一起喝酒,肯定是加深矛盾。
过了一会,酒席散了,大家一个个的都很不愉快,各回各家。第二天郭威入朝向皇帝辞行,他跟皇帝说:“太后随先帝多年,很有经验,陛下正年轻,有事还是要多听太后的意见,另外要多亲近忠臣直臣,远离那个奸邪之徒,善善恶恶,应该分清楚!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都是先帝的旧臣,他们对国家都很忠心,希望陛下能推心置腹,放心任用他们,遇事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至于疆场上的战事,臣愿意竭尽全力,不负陛下,请陛下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