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出族谱?父亲跟二哥也同意吗?”
楚妤带着丈夫和女儿回来,结果一回来就听到这么大的事情。
楚父和楚晋的脸上没有反对的意思,反倒有种解脱。
这事说出去会被人说疯了,可仔细想想何尝不是解脱。
这主意只有坚持跟穆子昭和离的崔知意才能说得出来,不顾世俗又格外正确。
他们这些年就是太在乎世俗眼光,太守着规矩,守着尊卑,守着祖宗规矩,这才让一家子陷在坑里出不来。
楚晋看着不理解的妹妹,好声解释:“主意是嫂子提的,昨晚我们商量了一下,一致决定同意。”
“族人每年都组织人去清理墓地的杂草,可咱们父亲永远没人清理,孤零零被葬在那么远的地方,周围连亲人的墓地都没有,我想让父亲母亲合葬在近一点的地方,想清明祭拜之时不用大老远爬着陡峭危险的山路去上香。”
他受够了异样的眼光和区别的对待,受够了为了公平质问族人,要求族人把让父亲回到该回到的地方,却因为族人所谓的商量而被一位位族人否决,最后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他们一家在族里连基本的平等尊重都得不到,基本的诉求也被族人否决,这种连已故父亲都被区别对待的日子,他真的受够了。
他是懦弱,害怕族人抛弃他们,害怕自己没有安居之所。
可族人所做的事情就是抛弃他们。
他嫂子说得对,族人的团结一致里面把他们排除,族人没给他们一点庇护,他为什么还要留在那里遭受不公平对待。
屋里的气氛有些压抑,崔知意知道现在不是压抑的时候,如何顺利移出族谱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移出族谱的事情必须解决,根据消息大族老那边已经请其他族老过去商量,同时搜集咱们这一支脉分到多少地,他们肯定不会让咱们好过,必须好好商量一下对策。”
按理来说移出族谱的人不能带走家族任何东西,她不想按理来做。
从楚爷爷入京定居开始,每年给祖宅这边族老送来不少东西。
几十年下来,楚氏家族的祠堂修缮了不下一次又一次,每一次修缮都增加了不少土地,让曾经小小的祠堂变成如今这个能容纳上万人祭拜的祠堂。
邠州有好几个姓,每一个姓都有固定区域,有自己的祠堂。
楚氏祠堂是占地最大,香火最盛的祠堂。
根据吴老四吴老三调查的结果还有楚父的自述,这么多年祠堂修缮扩建所收的捐款,楚爷爷这一脉占了一成。
一成不是小数目,在邠州楚氏族人超过十万,哪怕按照十人一户来算,都有一万户人家。
祠堂的修缮和扩建是这一万户人家来捐款的,平均每一千户捐一成,楚爷爷这一户就捐了一千户楚家人的捐款。
这些都是有证据的,若是加上那些年孝敬给族老的年礼,以及族中大大小小需要钱的事情,数量还能翻一番。
当初楚家风光时这些人只要族中一有需要钱的地方就会写信到京城,楚家人每一次都给了,而且给了不少。
结果就因为楚家人被流放,再也不能给楚氏族人带来任何好处,这些人就忘了当初楚家的付出,转而欺负打压。
谁让楚氏家族被一些心术不正的族老掌控,这种唯利是图的族风,他们没必要继续留在这里。
“祖上规矩是祖上规矩,他们想要收回楚家拥有的所有产业,这一点很正常,我们要回当初楚家用在族中发展的银钱也很正常。”
“若是他们按照祖宗规矩来办,把咱们的路堵死,那么咱们也没必要留情面。”
楚父的话一出口,楚晋和楚妤心里有了底,当下一起商量如何顺利移出族谱。
很多事这些人才是参与者,崔知意知道的有限,在一旁安静听着,偶尔提供一两句看法。
看着楚父精神十足一点点提点兄妹俩该如何做,她好像看到楚家未出事之前的楚父。
本该在官场有所作为的人,却被人祸把脊梁压垮。
当初的楚父身姿何等挺拔,却在流放之路和北境遭受各种折磨。
路上死的死伤的伤,楚父虽然撑下来,身子骨却毁得很差,短短几年就老了十来岁,背脊因为受伤挺不起来,以至于这些年直佝偻着。
若不是因为孩子,楚父未必撑得下去,希望没了楚氏族人打压后能慢慢好起来。
一家几口商量着,楚妤的丈夫和孩子在这吃了顿饭选择回赵家,而楚妤留了下来。
用她的话说就是这是家事,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至于赵家,这种事不该掺和,否则会把赵家牵扯进去。
楚家房间不多,崔知意跟楚妤睡一张床。
夜里两人小声说着悄悄话,说这些年家人在邠州过的是什么日子,说那些族老仗着辈分和影响力否决了多少事情,说他们试图反抗最后都无疾而终。
听到这些话崔知意不觉得意外,这就是孝道和宗族文化下的结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当族中出现一支辈分极高,后代繁衍极快,人数众多的分支,这一分支就会成为族中决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