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问题一直很难办,绸缎换来了杜家好几个铺子的存粮,他们也要做生意,不可能全部给他。
加上受灾的不仅仅是曲州,岭南大部分地方都在下雨,连着下了十多天,地势偏低的地方都受了灾。
每次有地方受灾,粮价都会上涨,普通百姓一听有地方受灾,会在第一时间屯粮,生怕这些粮食会涨价,更怕灾情严重会导致粮食严重不足,到时候想买粮都买不到。
百姓一旦开始屯粮,市面上的粮食就会一下子减少,东西少了,价钱自然高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受灾缺粮—粮价上涨—百姓屯粮—粮价持续上涨—灾民买不起粮。
所有的一切就形成循环,而各大粮仓除非是产粮大县,否则粮仓的粮食有限,根本没办法抑制市面上的粮价。
各地粮仓倒是有粮,可开仓放粮救济别的县市百姓,这种事除非圣上下旨,否则不可能。
随着粮价上涨,杜家送来的最后一车粮食,崔知意知道接下来只能靠朝廷了。
如今没有人会放粮,杜家那样的家底都开始控制米粮铺的买卖,不允许私人屯粮,每个人一次只能买十斤,多了不买。
崔知意知道杜家要做生意,他们还要顾着一直在他们的米粮铺里买粮的百姓,若是都提供给曲州,那么他们的米粮铺就会没粮,一直在他们家买米的普通百姓就会买不到米。
杜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不会为了灾民不顾当地百姓的死活。
杜家尽力了,崔知意没那么不懂事,知道不能怪人家。
她手里倒是有钱,可以从别的米粮商贩那里购买粮食。
可惜啊,那些米粮商贩知道她要粮食,翻倍地加价。
她没有那么伟大,也知道自己的家底不丰厚,即便高价买了那些粮食,也用不了几天。
能想的办法想了,把最后一批粮食让人送去曲州,她写了信跟楚晏说明情况,之后就管不了了。
距离灾情发生两个月后,就在所有粮食都吃完之后,千盼万盼朝廷的赈灾粮食来了。
负责赈灾的人还是老熟人,一位大官加上几位副手,其中一位副手就是从岭南考出去的学子,当年跟她兄长在一个考场,考中榜眼的岭南才子刘恩。
刘恩到来之后迅速开展救灾事宜,那位大官和其他副手似乎有别的事,让刘恩跟负责很多事情。
朝廷来了,接手赈放粮的事宜,楚晏开始全面带领将士和受灾百姓一起重建家园。
之前一直有帮着重建,只不过粮食短缺,灾民经常因为一碗粥一次放粮大打出手,将士需要维持秩序,负责放粮,所以重建家园的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
如今朝廷来人,大批的官兵出现,灾民不敢再闹事,安安分分听从安排。
这些消息一次次传回云州,崔知意听着消息传来,总算是安心下来。
这一次水灾从开始闹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月。
这两个多月里大宝二宝过了周岁宴,时间也开始逼近过年。
水灾的事情可以说把她这几年来赚的钱全都砸了进去,她现在的身家恢复到刚来云州时,可以说这几年白干了。
算一算也不算白干,她有桑山,有庄子,还有一些工人,曲州水灾的两个多月里,桑山毁掉的树重新种上去。
因为冬季桑树停止长叶子,庄子里又没有需要干的事情,所以大部分工人被遣散,来年开春长了桑叶再开工。
庄子事情了了,水灾的事情眼看要结束了,她也没什么钱了,虽说要过年了,却没有像去年那样大卖特卖。
楚晏和她兄长都在曲州,就连阿瑜都随军过去,他们不在,热闹也没人看。
日子逼近过年,她没有写信追问楚晏回不回来过年,他在办正事,她不能添乱,只是家里两孩子现在非常闹腾,王绫回来和奶娘一起看着孩子都看不住他俩。
一周岁的孩子已经学会跑了,自从孩子会跑之后,就跟好奇宝宝一样,什么地方都会跑着去。
有一次一个没注意就跑到大门口,准备跑到街上去。
爱四处乱跑就算了,这两孩子还机灵得很,有时候把门杠杠上,他们根本够不着,想着这样他们就不会跑出去。
结果人家新脑子好使,一个趴在地上,让另一个踩上去开门杠。
当时她听到动静就在一旁看着,看着他们是如何团伙作案。
她不是没养过孩子,对于这两孩子,她有种自己快要管不住他们的感觉。
他们学习能力太强,而且兄弟俩非常默契,尤其是团伙作案的时候。
更吓人的是他们俩还不会说话,靠着咿咿呀呀就能完美交流。
她没少教孩子说话,可他们就是没学会,一直都是咿咿呀呀。
她担心啊,她认识的孩子里面一岁以前基本上学会喊人,她的两个孩子没有一个会喊人。
她急得问奶娘,问杨婆子,问大夫,担心孩子是不是有问题。
他们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只说有的孩子说话晚。
她不放心,孩子是聪明的,学东西很快,她又经常教孩子喊爹娘,教了那么久一直学不会,怎么看都是有问题。
喜欢锁深闺请大家收藏:锁深闺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