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豆小说阅读网>科幻灵异>争论王国:儿童的奇思妙想世界> 第287章 义的担当:道德行为的汉字诠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7章 义的担当:道德行为的汉字诠释(1 / 2)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探索一个超级有意义的汉字——“义”。这个字呀,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天空中特别耀眼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商朝末年,有两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们是兄弟,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那时候,商朝的统治变得很糟糕,周武王率领大军准备推翻商朝。当周武王的军队经过的时候,伯夷和叔齐就站在大军前面。他们觉得,周武王这样做是以下犯上,不符合他们心中的“义”。因为在他们看来,臣子不应该去攻打君主,哪怕这个君主有些不好。

于是,他们就拉住周武王的马缰绳,劝他不要出兵。可是周武王并没有听他们的话,还是继续前进,最终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呢,他们觉得自己不能吃周朝的粮食,因为这违背他们心中的大义。于是,他们就跑到首阳山上,靠采野菜为生。最后呀,他们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上了。

小朋友们,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虽然听起来有点悲伤,但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义”,宁愿放弃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担当呀。他们觉得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坚守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这就是“义”的一种体现。

小朋友们,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个很震撼人心的故事呢。

那时候,晋国分成了好几个大家族,其中智伯瑶是一个很有势力的人。他有一个家臣叫豫让。智伯瑶对豫让非常好,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

可是后来,赵襄子联合其他家族把智伯瑶打败了,还把智伯瑶的头盖骨做成了酒杯。豫让知道后,非常愤怒,他觉得赵襄子这样做太残忍了,而且他对智伯瑶有知遇之恩,他必须要为智伯瑶报仇,这就是他心中的“义”。

豫让为了能够接近赵襄子,做了很多准备。他先是改变自己的容貌,把漆涂在身上,让皮肤长满癞疮,又吞下木炭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沙哑。他就这样伪装成一个乞丐,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等待机会。

有一天,赵襄子骑马经过这座桥,马突然受惊了。赵襄子就说:“这一定是豫让在这里。”于是让人把豫让找了出来。赵襄子很佩服豫让的忠义,但是他也不能放过豫让,因为他知道豫让一心想要杀他。豫让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完成复仇了,就请求赵襄子让他刺一下衣服,就当是为智伯瑶报仇了。赵襄子答应了他。豫让刺完衣服后,就自杀了。

小朋友们,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瑶的恩情,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这种为了“义”而勇敢担当的精神是不是很让人敬佩呢?

小朋友们,接下来这个故事就更有名啦。

在战国末期,秦国非常强大,一直在攻打其他的国家。燕国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燕国的太子丹很担心燕国也会被秦国灭掉。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找一个勇士去刺杀秦王嬴政。

这个勇士就是荆轲。荆轲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任务,几乎是有去无回。但是他觉得如果能够阻止秦国的侵略,保卫燕国,这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为国之大义。

荆轲出发前,做了很多准备。他带着燕国的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樊於期是一个叛逃到燕国的秦国将军,他为了帮助荆轲自愿献出首级)。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也来为他送行。在易水河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场面可悲壮了。

荆轲到了秦国的宫殿,把地图献给秦王嬴政。当地图慢慢展开的时候,藏在地图里的匕首就露了出来。荆轲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可是秦王嬴政很机灵,他绕着柱子跑,最后荆轲没有成功,反而被秦王的侍卫杀死了。

虽然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但是他为了燕国的安危,勇敢地去做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种为了国家大义而勇于担当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颂呢。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听说过关羽关云长吧。他可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英雄呢。

关羽和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他们发誓要同生共死,一起匡扶汉室。关羽对刘备那可是忠心耿耿,他的这种忠诚就是一种“义”。

有一次,曹操打败了刘备,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就暂时投降了曹操。曹操非常欣赏关羽,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还封他为汉寿亭侯。可是关羽心里一直想着刘备,他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是我和刘皇叔有过誓言,我不能背叛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