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豆小说阅读网>科幻灵异>争论王国:儿童的奇思妙想世界> 第311章 俗的亲和:民间文化的汉字见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1章 俗的亲和:民间文化的汉字见证(2 / 2)

柳永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词人。柳永的一生可以说是和民间文化紧密相连的。他经常流连于市井之间,和普通老百姓混在一起,去感受他们的生活乐趣。

在当时,民间有一种很流行的娱乐方式就是听曲看戏。柳永就专门为这些民间娱乐活动创作词曲。他的词曲内容大多是关于老百姓的爱情、生活琐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如说他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虽然很有名,但是它的内容却是非常贴近民间的爱情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TXT下载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页加入书签柳永的词曲在民间广为流传,无论是在茶馆里,还是在戏院里,都能听到人们演唱他的作品。他的创作风格很“俗”,通俗易懂,充满了市井气息。他把自己融入到民间文化之中,通过词曲来表达老百姓的心声,这也体现了“俗”文化的亲和力。老百姓觉得柳永是自己人,他写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生活写照,所以特别喜欢他的作品。

明朝的唐伯虎可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和诗人呢。唐伯虎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反映了民间习俗。

比如说,在古代民间有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唐伯虎就画过很多适合春节张贴的年画。他的年画里有象征吉祥的动物,像龙、凤、麒麟等;还有寓意美好的植物,如梅花、竹子、牡丹等。这些年画的内容都是民间习俗中常见的元素,它们寄托了老百姓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唐伯虎还画过一些描绘民间婚礼场景的画。在画中,他细致地描绘了新娘的服饰、新郎的表情以及婚礼上的各种仪式。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民间习俗的生动记录。

唐伯虎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把民间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充满了“俗”的味道,但是却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他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画了解到民间习俗的丰富多彩,也让民间习俗在艺术的殿堂里有了一席之地。这就说明“俗”文化和高雅艺术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清朝时期的蒲松龄,他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最后写成了着名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里有很多关于鬼怪狐仙的故事,这些故事看起来很神秘、很奇幻,但其实它们都反映了民间文化中的很多元素。比如说,在民间文化里,人们相信有鬼怪狐仙的存在,并且认为它们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蒲松龄在收集这些故事的时候,经常和老百姓聊天,听他们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奇闻轶事。这些故事里包含了民间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例如,在《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叫《画皮》。这个故事除了讲述一个恐怖的鬼怪故事之外,还反映了民间对美貌与邪恶的看法,以及人们在面对危险时应该如何保持警惕等道德观念。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把“俗”文化中的鬼怪传说、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独特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对它爱不释手。这也证明了“俗”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亲和性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

小朋友们,通过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我们对“俗”这个字所见证的民间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东方朔利用民间传说劝谏汉武帝,展示了民间智慧的魅力;白居易从民间歌谣中获取灵感创作诗歌,体现了民间文化跨越阶层的共鸣;苏轼推广民间美食东坡肉,让我们感受到民间饮食文化的烟火气;柳永创作市井词曲,反映了民间娱乐生活的心声;唐伯虎的艺术创作展现民间习俗,证明了“俗”文化与高雅艺术的融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集民间故事之大成,彰显了“俗”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

“俗”文化就像一条温暖的河流,流淌在民间的大地上。它虽然没有高雅文化那样的精致和高深,但却有着无与伦比的亲和性。它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喜欢上这些充满趣味和温暖的民间文化哦。

喜欢争论王国:儿童的奇思妙想世界请大家收藏:争论王国:儿童的奇思妙想世界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