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豆小说阅读网>科幻灵异>争论王国:儿童的奇思妙想世界> 第318章 医的仁术:中医思想的汉字诠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8章 医的仁术:中医思想的汉字诠释(1 / 2)

第318章 “医”的仁术:中医思想的汉字诠释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段奇妙的中医之旅,去探寻“医”这个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医思想的奥秘。中医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数不清的神奇故事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神医叫扁鹊。他医术高超,能看各种疑难杂症。

有一天,扁鹊去见蔡桓公。扁鹊站在蔡桓公面前看了一会儿,就对蔡桓公说:“大王,您皮肤上有点小毛病,不过现在还不严重,要是不治的话,恐怕会加重。”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他觉得自己身体好着呢,哪里有什么病,就对扁鹊说:“我没病,你不要乱说话。”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蔡桓公,他仔细看了看蔡桓公,然后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如果不赶快治疗,会更严重的。”蔡桓公还是不相信,他觉得扁鹊是在吓唬他,就没有理会扁鹊。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这次他的表情更加严肃了,他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再不治疗就来不及了。”蔡桓公听了,心里有点生气,觉得扁鹊是想显示自己的医术,故意把没病说成有病。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跑。蔡桓公很奇怪,就派人去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病在皮肤的时候,用热敷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里,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喝药还能治好;可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到了骨髓里,这是神仙也治不好的病了,我只能躲开。”

没过多久,蔡桓公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这时候他想起扁鹊的话,可是已经晚了,最后蔡桓公病死了。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医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说,中医不仅仅是等人生病了才去治疗,更重要的是在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要注意预防疾病。就像我们要经常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卫生,这样才能保持健康。

东汉时期,有一位神医叫华佗。华佗的医术非常厉害,他不仅擅长内科疾病的治疗,还在外科手术方面有着惊人的成就。

那时候,很多病人因为身体里长了肿瘤或者受了严重的外伤,非常痛苦,但是当时的医疗技术很难直接对身体内部进行治疗。华佗就想,要是能有一种药,让病人在手术的时候感觉不到疼痛就好了。

于是,华佗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尝试,终于发明了一种叫麻沸散的药。麻沸散可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呢。

有一次,一个病人肚子里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疼得死去活来。华佗就决定给这个病人做手术。他先让病人喝了麻沸散,不一会儿,病人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然后,华佗拿起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切开病人的肚子,把肿瘤取了出来,再把伤口缝合好。等病人醒来的时候,手术已经做完了,而且他感觉不到太多的疼痛。

华佗的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医思想中的创新和勇气。中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像华佗这样的神医,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去解决那些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时,这也说明中医对人体结构和疾病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才能进行外科手术这样复杂的操作。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争不断,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非常艰苦。这时候,疾病也开始在人群中肆虐。

有一位叫张仲景的医生,他看到老百姓们被疾病折磨,心里非常难过。他决定要找到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张仲景四处行医,他仔细观察每一个病人的症状。他发现,虽然很多病人看起来都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是不同的病人之间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比如说,有的病人发热的时候怕冷,有的病人发热的时候不怕冷;有的病人咳嗽的时候有痰,有的病人咳嗽的时候没有痰。张仲景意识到,不能用一种方法来治疗所有的病人,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来制定治疗方案。

于是,张仲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写成了一本非常着名的医书——《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里详细地记载了各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而且提出了辩证论治的思想。

辩证论治就是说,医生要通过望(观察病人的气色)、闻(听病人的声音、闻病人的气味)、问(询问病人的病情)、切(摸病人的脉搏)这四种方法,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病人得了什么病,再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就像有一次,两个病人都发烧了,但是张仲景通过仔细的辩证,发现一个病人是因为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烧,另一个病人是因为体内有湿热引起的发烧。所以,他给第一个病人开了发散风寒的药,给第二个病人开了清除湿热的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