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能级的尽头本应无法逾越,即便是微观世界的无限可能。
超相变理论的本质就是创造出新的可能,从纯理论角度看,这已是一切的尽头。
天堑般的次生壁障本就是无尽相变中的一种可能,短暂的负能量破缺不会引发不可控的结果。当然,可控的后果依然存在。
比如,参杂着负物质的不闭合负能量斥力场。负物质溅射流足以影响百万光年内的星体。数十个星系会因此消失。
不可见的壁障在四维体冲刷下散发出微弱的红光。红光并非相变中的必要结果,只是单纯的为了让生物看得清楚些。
光子和负光子间循环再生改变的光路让圆形的次生壁障显露出菱角。
负物质洪流横扫于舰表,舰体小型化因蛇夫座三维体的缺失被迫放弃。
为了减少工程量,大部分飞船的框架建造于行星,这亦是制造圆形通道的原因之一,能量利用最大化,算强迫症吧。
相变技术衍生出的斥力场能排除负能量海对物质的大部分影响。相变技术的另一大表现形式是连续和削弱极限。这让跃迁至另一能级的过程变得不再突兀。
数百艘念级飞船在斥力场中低速前进,负物质会触发斥力场中微弱的湍流,解决普通物质的湍流问题就花了我不少的时间。故我没有花更多的时间研究负能量中的湍流,此湍流不会对物质造成太大影响,走慢点就好。
针对穿透负能量海的探测技术同样属于勉强能用类型。比如提高飞船的表面光度,反正又不是完全看不见。
负物质海中,前方飞船散发出的微弱红外线是他们最大的心里依靠。有种心理疾病存在于许多陆地文明,包括部分海洋文明。深海恐惧症,这种心理疾病在负物质海中会被无限放大,初期的星舰文明受这种疾病影响最大。随着文明脚步的扩张,这种疾病会被削弱至隐性。
之所以花了一段讲这个内容,是因为我忘了这个问题。然后……
问题其实也不大,关闭舷窗就好。刚进入负物质海时,大部分生物都汇集在主舷窗附近,然后,心理崩溃五个亿,吓死一百来万,重生体系在那几落忙得够呛。结果嘛,五个亿有不少患上了舷窗恐惧症,呵呵,真娇贵。
--
驶离负物质海花费了二十三年,驶离能级圈用了九百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