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规模是有安全上限的,我尽力控制着规模不越过那道坎,甚至于砍去了很多高价值的上游企业。
历史发展到这,殖民者的家乡在技术上愈发不占优势,残存的地位在风雨中飘摇。
一代人过去,曾经的信仰成为历史上的段落。天的母星没有愚蠢到允许殖民地完全成长。数次要求搬迁研发总部未果后,两颗行星间的战争爆发了。
大宇宙的聚变效率极高,平均1.9%的质量转化率造就了更广的摧毁范围。殖民行星上没有大气层,我也没计划制造大气层,同样的,除了特殊建筑,我尽可能地避免建造地表的聚集地。残酷的登陆战大概率无法避免,唯一地办法,互相比拼消耗,耗得他们无法支持这场战争。
战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每隔3.5个恒星年,战火如高能电子般逸散于行星际空间。
在战争爆发的第十年,他们打破了不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规定。饱和式辐射武器打击如镰刀般擦过地表和近地轨道,大部分建筑在一次突袭中被尽数摧毁。
超光速效应在大宇宙中隐藏得不算深,中子定向加速技术的实验室难度不算大,只要有了思路,这两样能组合成一种很鸡肋的技术。射程不足,伤害过于局限。技术基本完善后,我把它当作储备技术扔到了只读数据库中。直到那群人无耻地投放了百万计的小型辐射武器,不得不说,生产能力真强。
持续三十五年的行星防御战,损失了半数人口。然后,战争悄声无息地结束。
中子的轨迹由于种种原因会互相呈现极小的偏移角度,经过千万公里,中子束的覆盖范围能超过数百公里。中子的密度可能不够,但由于未知原因,中子束辐照数分钟后,千万分之一纳米波长的电磁波抵达,这算是计划中的意外,在实验室里,没人会去理会这个波长的副产品。本来单纯地想用中子束加速他们地内部崩溃。因为这个,造了三十五年的加速管道报废,我也就丧失了第二次发射的机会。
中子辐照的结果不言而喻,第二大城市,近亿人口在一个恒星年中缓慢死去。相对低剂量的缘故,我觉得这武器更符合基因武器的概念。
数月后,他们碍于内部的压力,决定签署暂时停战协议,之后的一段历史,意义不大。
喜欢摇篮中的科技文明请大家收藏:摇篮中的科技文明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