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李建林出具了书面考察报告,综合考虑玉皇山村的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气候条件等因素,提出了发展油橄榄特色产业项目的建议。
部分村组干部认为专家的建议,在玉皇山村根本实施不了。
村民们不知道油橄榄是什么东西,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见过。
一些村组干部,也跟着村民们一起瞎吆喝。他们担心,又会像过去那样,张乡长栽板栗,王乡长栽木瓜,李乡长栽核桃,赵乡长栽花椒……折腾来折腾去,劳民伤财,最后没有一个项目搞成功。
梁铸成听说过油橄榄,但是也不甚了解。
他邀请李建林先给村组干部培训一下,让大家对油橄榄有个初步了解。
余荷建议,各组推荐一些明白的村民代表,也参加培训会,让他们也了解一下油橄榄的相关情况。
发展产业,归根结底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他们能接受才行。
培训地点定在学校操场上,通知的人员有村组干部、工作队员,还有十二个组的村民代表,一共一百二十余人。
可是到会的,除了村组干部和工作队员,村民代表不到十个人。
村民们对油橄榄没有兴趣,不想白耽误功夫。
李建林只好对到会的人员讲解了油橄榄的生长习性、管理要点、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主要内容。
常言说,内行听门道,外行听热闹。梁铸成和余荷从李建林的讲解中,嗅到了商机,看到了前景。
而有的村组干部,像听说书,听得云里雾里,好像跟玉皇山村没有关系。
培训结束后,梁铸成要求各组再次给村民代表做做工作,辛苦李专家再培训一次。
李建林说,通知村民时,给他们说,凡是按时参加培训的,每人发一顶草帽,一袋洗衣粉。
这是李建林在乡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经验。
农业部门送技术上门,开展技术培训,一些村民不感兴趣,不愿参加,他就想了个办法,凡是参加培训的,都发一份东西,或一包菜种,或一块香皂,或一包洗衣粉,东西虽不多,但是是免费的,村民们学了技术,还能得到一份小礼品,何乐而不为?
约好了培训时间,余荷从工作队经费里,购买了一百多袋洗衣粉,一百多顶草帽,工作队员周泉和刘文毅负责发放,进会场时,见人发一顶草帽,散会时,走一人,发一包洗衣粉。
这次培训,一下子来了一百五十多人,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余荷特地看了看,她帮扶的贫困户张拴狗没有来,他六十多岁的老妈来了。
那些老年人尽管不识字,听听也好。
培训会开始时,梁铸成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李建林的情况,并告诉大家,他是为了玉皇山村老百姓增收脱贫,送技术下乡,也是为老百姓送财富的。
李建林在开讲之前,提起身旁的一个塑料袋,走到人群里,抓出一把把油橄榄果,递给村民们看看,让他们认识一下油橄榄是什么样的。
他确认每个人手里都拿到了几粒油橄榄果之后,才回到会场的前面,开始了他的现场培训。
没想到,他的开场白,并没有提到油橄榄,而是问了一句:“我看在座的年长的老乡还不少,大家一定还记得周总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