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时候人们很长一段时间是将《三国演义》当做正史来读的,这也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可以说所有历史类小说都以《三国演义》为榜样,因为它真正做到了以假乱真,而花子涛也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国开始是从黄巾之乱开始的,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于是爆发了大型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主角是黄角兄弟三人,他们喊出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军向官僚地主阶级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然黄巾起义失败了,但是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了。
大将军何进在与十常侍的斗争中被杀,袁绍、曹操等大臣以平息“十常侍之乱”为名冲进皇宫,剿杀宦官。在保护少帝的过程中,西凉刺史董卓引兵进关,随机掌握朝廷大权,废汉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
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慨,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了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虎牢关前,只在匡扶汉室的刘备、关羽、张飞三英战吕布。讨董联盟声威浩荡,迫使董卓挟汉献帝逃往长安,最终被司徒王允设连环计除掉。
而十八路联军诸侯各怀异心,联盟开始瓦解分崩离析,袁绍预谋取长沙太守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联合刘表将孙坚杀死。同时,袁绍又在界桥之战中击败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势力,此时的曹操也广招贤才,积聚实力,群雄逐鹿的雏形逐渐形成。
三国演义的原着成书于明代,使用的语言是半文言、半白话,有些词语比较生僻,在当时看来属于白话小说,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有些在现代看来已经不算白话了,花子涛对个别的生僻字和比较晦涩的语言做了微调,以方便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三国演义》全书一共一百二十回六十四万字,花子涛每天出去上课时间外,全部用来写这部小说,每天大概能写一万多字,估计用不了两个月就可以完稿,这次花子涛不准备在连载了,他想着完书之后直接出版。
韩教授这段时间比较关注花子涛的创作,花子涛毎写完一章,他都会拿过去仔细阅读,对于花子涛天马行空的创作能力,秦教授只剩下满满的佩服,用一句“经天纬地之才”来形容秦教授都觉得毫不为过。
他觉得还是用南朝谢灵运的一句名言来夸赞花子涛更为合适,那就是“才高八斗”。不用说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只看他在本书的第一章里的那首《临江仙》,就不是现在哪一个人可以做出来的。
秦教授虽然是历史系的教授,但是他对文学尤其是古代诗词颇有研究,要不然他也不会参加《诗刊》举办的读者见面会,他写过不少的历史小说,但是他还是一名古诗词爱好者,他初识花子涛就是因为那首《木兰花》。
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借着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喜欢最后的文豪请大家收藏:最后的文豪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