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贺家被彻底****陵各门阀大族都吓破了胆,抢着去找大溪令诸葛孔明商谈田产兑换之事,既不敢还价、也无心看地段,只求把咱家这些催命田赶紧拿走便是。
于是这些原本还只停留在图纸上的商铺地皮也随之价格水涨船高,价格竟比之前所定又涨了数成,最后合计换得良田近万顷,这还是在刘琦有意限价、并扣下部分地段留售自用所致。
这万顷良田分布于江陵各县,尽数由刘琦的财政大总管、
参军黄叙统一分派,通过合理售卖、调换后,形成相对集中的大块田地,交典农令兼领枝江县令的田畅具体处置。田畅遂报请刘琦,准备以大溪泽畔农屯的模式,准备就地组织军民开屯立寨。
然刘琦却对这万顷良田的用途另有想法,鉴于募兵制兵源素质不稳定、军饷负担沉重、地方将领容易尾大不掉等问题,准备仿后世北魏隋唐之府兵,在江陵实行兵户制。
刘琦召来黄叙一番核算,自己拿下枝江后这月余,所部各军皆在募兵,如今大溪军已整编万卒;飞鹰骑扩军到五千;梅花营亦新募集千人,已有梅花卒三千;夷陵军补充新兵后已有六千。除了这三支主力外,还有雷火营兵一千五百,护渠水军五百,江陵城防营一千,枝江城防兵卒两千,潜江城防兵卒五百。
各部人马合计两万九千五百余人,如要实行兵户制,除去大溪军屯卒本就在农屯有田、无需另作安排外,需准备户田者有近两万人,按彼时殷实农户的标准一卒分十亩,需要准备二十万亩也就是两千顷良田,如今刘琦手下有良田万顷,安排下来绰绰有余。
在和部下心腹商议后,众人也认为户兵制可行,乃富国强兵之良策。刘琦遂传谕通告江陵军民,将在江陵各县专设兵屯,只要家中有儿郎为江陵当兵,便可到搬到兵屯内居住,并按人头领取户田十亩耕种。领了户田后的兵卒便不再领饷银,户田也不好买卖,但一不收租、二不征税,逢灾年官府还会发粮救济,在彼时来说,可谓是正儿八经的铁饭碗。把这个铁饭碗做祖业世代相传下去,这户人家便被称之为兵户。
对农耕文明来说,土地便是命根子,别说十亩良田了,旧社会为了一分两分地弄出人命的案子多了去。故分户田消息传出之后,江陵各军皆军心大振,个个都抢着要田不要饷银。哪怕是家中死绝了的破落户,有了这十亩户田的底气也能乘机说房媳妇,没亲人那便再生个亲人便是。
兵将们皆轮流请假回家与亲人分享天降喜事;家在外郡的则是连夜写信托人捎去,催促家人速速搬来兵屯,且莫错失了这十亩良田。
待到拿田之日,兵将们陪同亲人同去兵屯领田,那种全家喜形于色的表情与后世分房子的感觉一模一样,而当家中父母妻儿笑逐颜开的同时,一种浓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兵卒们心中扎下根,他们不再是演义里跟着大将盲目奔走的无名小卒,而是现实中为了保卫自家土地而无畏战斗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