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大体已告平靖,政军皆归刘琦治下,至于夷陵那边急不得,徐徐图之才是上策。
故刘琦留下解大虫继续彻查韩家罪状,自己则先率大军回了江陵,毕竟那里才是根基所在,切不可有丝毫大意。
至于韩玄则押送襄阳交父亲刘表处置,同时以江陵不可无主之名义,上书请求自领江陵太守印绶。
自家儿子要上位,作为州牧的刘表自无不可,只是担心都督蔡瑁的态度。却不料蔡瑁并未作声,反而是江夏郡太守黄祖与武陵郡太守金旋联袂来书反对。
金旋在武陵镇守五溪蛮,多曾受其支援,故而有此恩情,不足为奇,再者武陵自立一方,不尊襄阳号令,故刘表并未将其放在心上。倒是江夏郡太守黄祖乃荆州心腹大将,刘表对其多有倚仗,故得信后倒是颇为惊惧,细细查问来使后,方知如今极受黄祖信任的主簿韩嵩乃韩玄堂侄,其为保韩玄性命,故而请黄祖为其出头。
刘表为照顾黄祖情绪,承诺不杀韩玄,将其幽禁于襄阳,取得黄祖的认可后,这才表奏朝廷,任刘琦为江陵太守,并赍书刘琦告知始末。
信使在赶往江陵的途中时,刘琦正在簪花别院内与诸葛亮、庞统等一众心腹商量一件棘手要事——都督蔡瑁从南阳来信了。
却说蔡龙被从江陵放走,策马赶到南阳军中时,蔡瑁已率军围困宛城多日,损兵折将倒是不少,攻城进度却毫无进展,反而被夏侯惇率虎豹骑数次出城偷袭,弄得焦头烂额,心烦气躁。
得知蔡龙谋算失败、江陵已被刘琦掌控后,蔡瑁当场大发雷霆,怒斥蔡龙办事无能,扬言要将他枭首示众。蔡龙却不辩解,只是默默呈上刘琦书信。蔡瑁毕竟也是一方枭雄,览信后立刻便冷静了下来,明白信中所说实乃正理,眼前双方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便是合作。
想通了这一点后,接下来该考虑的便是怎么合作、如何开条件的问题了。
蔡瑁召集蔡中、蔡和等一帮心腹部细细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既然江陵已是刘琦囊中之物,信中所提的比如什么江陵商号的归属、承认领太守印绶这些琐事不如一并先应许下来。
诸蔡眼下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宛城城坚池固、粮秣充足,又有禳县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以致久攻不下。且时近六月,天气已是一日热过一日,军中多发暑疫热症,所部大军兵疲将乏、苦不堪言,急需轮休,若再拖下去就只能先撤兵,待秋后再来围攻,可那样一来便给了曹军喘息之机,能够从容调兵遣将、补充粮秣、修葺城垣,这数月死伤也就全都白费了。
综合考虑后,蔡瑁决定以承认刘琦在江陵诸般利益为条件,换取其派军来南阳助战。然而蔡和、蔡中却提出:若真的被刘琦所部打下了宛城,届时他要是赖着不走,可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蔡瑁一想确实如此,正犹豫不决之际,原本一直缄默不语的蔡龙突然开口,冷声谓道:“都督可曾听闻过撼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