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将胸中设想与张仲景和盘托出,后者听罢后,亦觉可行,遂大感振奋,目有激昂之色,点头应下了医学教授一职。
刘琦大喜,当即命人取来文书印信,亲自交付张仲景,后者看着书上所写医学教授的头衔,亦觉欢喜不已,遂告知左右切莫再以圣人之名相称,张教授便是不错的称呼。
既已应下此职,张仲景立刻便进入角色,和刘琦、祢衡讨论起医疗体系的发展来。
说一千,道一万,体系设计得再完善,首先得有足够的人才去支撑和填充,而后才有可能正常运转。
所以和发展教育一样,医疗体系的推动还是要从医师的培养着手,所以在和众人商议后,张仲景当即决定开始医学教材的编纂工作,并由祢衡挑选懂些医理的儒生协助开展,做些抄写、校对之杂务。
为了与刘琦所规划的三级医疗体系相对接,教材的编写教材编写自然也当分层分阶,最初级的教材便是从最基础部分开始,学习病症常见表征,了解湿热温寒疾病的通用汤方。之后再逐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晓阴阳,论五行,通医理,辨病脉,治诸般疑难杂症,调周身气血脏腑。
这本教材浇灌了张仲景毕生心血,阐述了其辩证论治的医学思想,汇编了包括当时最致命的病症“伤寒”在内的多种疑难杂症的诊疗汤方,虽然其中内容大多已有成文,但汇编成形还是花了张仲景数年心血。书成之日,他感慨万千,老泪纵横,自叹此生足矣,并以《伤寒杂病论》命名之,此后该书流芳千古,成为后世中医必读之经典。
在编纂教材的同时,医学学员的招募也在跟进开展。
按照大溪书院的招生进度,第一年基本是以蒙师培训班为主,张仲景计划从蒙师班的毕业生中再挑选合适的医学学员,争取用大半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能达到初级医疗水平、可处理常见病例的医工来,满足各屯百姓日常看病求医的需求。
只是医学博大精深,事关生死,不可一蹴而就,且中医最为讲究实践操作、百人百方、按个体区别分别施药,不可能靠一本教材打天下,所以只有在上岗医工达到一定量级、诊疗基础病例也达到一定量级后,再开始择优选拔,进修培训,逐步挑选出更高级别的人才,从而满足中级医馆和高级医院所需。
这般循序渐进,当然是最为稳妥的方法,但恐怕无十年之功都难以全面铺开。且张仲景毕竟年事已高,诸般事务仅凭一人之力推进终非长策,故其决定两头并举,在编写教材,招募学员的同时,去信各地相熟名医,道明书院办学方针和大溪城医疗体系,邀请来此任职,通过人才的汇聚加速医疗体系的完善。
刘琦和张仲景就医疗体系的话题正聊得热络,大溪令诸葛亮也已忙完手头政事,赶来参拜刘琦与张圣人,另外凤雏庞统也已酒醒,骤马从江陵追来。
刘琦见日已中天,遂令从人取来酒水饭食,就在这文渊阁观景台上席地而坐,看着壮丽景致,享用简单饭食。
众人边吃边聊,提及开设医学、张仲景任教授之事,诸葛亮亦抚掌赞叹,言称又乃前无古人之一大创举也。
又说及待蒙学班结束,书院诸般学科开班筹备之事,虽然时日尚久,但师资问题现在就应着手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