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豆小说阅读网>都市言情>牛奔马啸> 第121章 万马齐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章 万马齐喑(1 / 2)

余承舟闲来烦闷,能自由活动了,他每天都要出门,到街上转一转。世界上免费的阳光空气雨露,都是最昂贵的。走在街上,他深感自由是那么珍贵。

他还有三五分钟走到丹寒路的时候,他看到罗大虎神色慌张地穿过马路,急匆匆地往沪州大学相反的方向跑去。

余承舟觉得狐疑,虽然他对罗大虎并无好感,但好歹是个大学教授,行事如此慌张,倒也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警车忽然呼啸而至。

“杀人啦!”

大喧哗带动小叽喳。

余承舟很是震惊!这条路怎么也是沪州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怎么能有这种事情。哎,都是现在的流量风气闹得,不夸大点噱头就不会说话一样。

可他一拐到丹寒路上,就发现警车已经闪着灯将周围戒严了。

路上有人大喊,有人大哭。余承舟凑到人山人海中,歪着头问了问,原来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的是一位大学教师,手上满是血。

具体情况很快见报,看了警方通报,余承舟才了解了案件的起因。他唏嘘不已。

那位大学教师,在回国之前,曾经有机会去美国耶尔鲁尔大学工作。回瀛洲国后,工作上又不顺心,还离了婚,自己又有精神问题,系主任当场宣读了文江年考核不通过的“判定书”,他一时心窍神迷酿成了丹寒路上的事。

余承舟叹口气,好好的人,怎么能被一份工作逼到这种份上呢。可他忽然想起艺术中心新招来的七个博士。余承舟不放心地翻阅起资料,他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石钧昌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腿脚还算轻便。他轻轻走过来说:“承舟,新来的博士小侯最近要回玉州看望她的导师,说想请个假。”

“哦?”余承舟不解地问,“专门请假回去看导师?这么重要吗?”

石钧昌笑笑:“年轻人对导师都格外尊敬。”

“阿昌伯!”余承舟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问,“你儿子是不是在瀛京读博士呢?”

石钧昌眼睛眯成一条缝:“嘿嘿,刚考上。这么大岁数去读博士,毕了业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

余承舟来了精神,赶紧说:“阿昌伯,您快跟我说说,咱们瀛洲国这博士到底怎么回事?小石钱够花吗?”

石钧昌在椅子上坐下,脸上又有些为难,又有些骄傲:“这大学继续扩招,硕士博士在校期间,补助每月提高二百元,小石倒没觉得有什么,补助提高他就高兴。但我看吧,不乐观。学生一年年总要毕业,他们都是就业的后备大军。高校内部博士师资储备过剩,这和咱们卖票一样,高校教师需求与供给关系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余承舟思考着:“那也就是说,小石他们毕业去大学工作,其实大学里已经容不下这么多教职了?”

“竞争非常激烈。”石钧昌忍不住提前担忧起来。

他听儿子和艺术中心的几个博士说,为了扩大学校的人事自主权,瀛清大学首次提出要对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并在此后进行了一场持续了二十余年的艰难改革,改革迅速波及到瀛洲国各个层次的大学。

改革后,瀛洲国高校普遍实行岗位编制。教师不再是国家的员工,而是学校的雇员,编制只与岗位对应而与人无关。学校聘任谁、解雇谁,国家无权干涉。国家只保有对这个岗位上有没有人,这个编制的资源有无被贪污、滥用情况的监督权。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这就是为了防止年轻人偷懒,但近些年,这种改革简直成了悬在青年教师头上的尖刀。

小侯说,她读博士期间,被扒掉的一层皮还没有长利索,身心疲惫的状态还没有恢复,一毕业,瘟疫、工作、房子、结婚、生子等事也齐齐摆在眼前,她甚至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留在沪州了。

因为她对比了玉州那边大学的待遇,安家费可以拿二十万。可是她仔细一研究,就发现了其中存在的猫腻。高昂的安家费必须在工作所在地买房才能拿到,这就意味着买了房子,同时也背上了三十年的房贷。背上房贷,即便孑然一身的青年教师也难以脱身。如果完不成学校规定的考核,安家费需要退还,但房贷需要继续背负。

小侯觉得左右为难,决定亲自找导师取取经。

石钧昌叹口气说:“我听他们说,南部有所大学为了更好地激发年轻博士的潜力,别出心裁,在原有改革基础上采取末位淘汰。完成基本数量后,数量最少的,淘汰出局,另谋高就。”

余承舟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欺负人了。”

石钧昌苦着脸笑笑:“谁说不是啊。”

但他们还不是亲身经历的青年人。青年人发表论文依然很困难,但如乔增德一样的教授发明了新的金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丹寒路上流了血,沪州高校的校领导草木皆兵,高校科研处的办事员们收起了往日的威风。校级领导的办公室干脆连牌子也不敢挂出来,更不用说接待普通教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王城宜在法国也被这样的消息震惊,她不明白,瀛洲国的高校为什么会把人才逼到这种地步。

余承舟在电话里说:“这还是大学。你是没有看到其他的新闻,艺术中心的小侯,三魂吓掉五魄,她刚到玉州湾,本来和导师约在一个休闲区,结果他们人还没有到,一辆重型车就冲了进去......”

余承舟的话不必讲完,王城宜在视频电话中已经震惊到说不出话。

两个人沉默着,你叹口气我叹口气,还是王城宜找到了新话题:“承舟,你在艺术中心还好吗?”

“以前也不觉得有多好,现在嘛,呵呵。”余承舟不知道怎么跟王城宜说,他犹豫了一下才说,“现在是糟糕透顶。”

王城宜和罗曼斯在法国做了一次线上展,虽然还不知道长期影响是什么,但从线上评论来看,法国观众的热情很高。

“承舟,你考不考虑结合线上科技?”王城宜试探着问。

余承舟苦笑着说:“城宜,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再搞了。瀛洲国,沪州,不需要艺术。我特别为你庆幸,我只要一想到你幸存于这个世界上,我就了无牵挂。城宜,我打算离开艺术中心。”

“离开?”王城宜被余承舟冷不丁提到的新打算惊讶得又一次叹气。

“是的,城宜。”余承舟很是无奈,《密友》那样的画展再也不能重现了。当年参加《密友》活动的获奖作者,都在奔忙于生活。其中有一位叫安之南的女孩,他还有印象。可他听说安之南去了德国以后,遭遇了重重技术的封锁,艺术,她早就抛之脑后,无暇顾及了。

同样是出国,安之南和王城宜的处境也不一样。人的努力和幸运究竟哪个更关键,没人说得清。可安之南带着一腔热血回国以后,竟然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建立不起来。没有实验室,哪里来的成果?没有成果,哪里来的项目?拿不到项目,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就没有实验室。一切陷入死循环。顶尖的团队都是院士,院士,安之南无法与之抗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