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曹嘉宁母子还算稳得住,二阿哥弘昀有八爷的鼎力支持,也觉得自己一定能让康熙帝另眼看待不同。
雍亲王府里面其他几处,气氛就显得比较焦灼了。
侧福晋年氏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心里面升起了一股生不逢时之感。
明明她比府里面其他人都要强,和爷的感情也好,按理说这种事情怎么也该她的孩子出头。
偏偏膝下的两个孩子,大一些的福宜也才一岁多,小一些的福慧更是才几个月,年龄太小了。
这样两个孩子,再聪慧也表现不出来,想要让万岁爷另两相看,事情谈何容易?
当然,事情再不容易 ,年氏也不愿意轻易放弃。
这个事情的好处,大家都能够看到,谁又愿意在一开始就放弃?
才几个月的福慧,连话都还不会说,年氏是没有办法了。
知道害怕孩子哭闹起来麻烦,这个孩子到时候能不能见到康熙帝都不一定。
就算是能够见到,也最多是由乳母抱上去请个安,就会被抱下来。
但是已经一岁多的福宜就不一定了,到时候上去说几句吉祥话,背几句诗,万岁爷觉得孩子聪明,说不定就会夸几句!
所以抱着才一岁多的福宜,年氏就在不停的教导着:“福宜,跟额娘说…………,你要记得,见到皇玛法的时候,就要这样说话。”
至于钱格格处,倒不是钱格格着急了,而是四阿哥元寿自己在着急。
“额娘,你说皇玛法来别苑以后,我要跟皇玛法说什么,要不要把我做的诗给皇玛法说一下,让皇玛法点评。”
作为皇孙,尽管说跟康熙帝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不过四阿哥元寿还是很崇拜康熙帝,十分在乎这个事情。
钱格格倒是没有想这么多,她的野心并不算大,对于她来说能有一个儿子,使自己终身有靠就好了。
雍亲王府里面的小阿哥虽然说不多,但是除了她的四阿哥元寿,还有耿格格的五阿哥天申,全部都是侧福晋所出。
在这种情况下,钱格格也没有想着自己的儿子能出头。
侧福晋是上了玉牒的人,侧福晋所出的阿哥,和格格所出的阿哥能一样吗?
只是看着四阿哥元寿一片高兴的样子,她又不忍心泼冷水,只能点点头,“好!”
钱格格说了好,元寿反而又觉得不好了,“皇玛法什么才子没见过,而且自己也很有文采,我在皇玛法面前做诗,是不是显得太卖弄了,我还是………………”
比起这两处,耿格格那里的情况倒是要好一些,母子两人都不算太卷。
两人自然也想要在这一次康熙帝来别苑的时候,天申能够脱颖而出。
只是耿格格的性格和钱格格一样,属于比较有自知之明的样子,觉得自己的儿子,在一群兄弟中确实不算优秀。
五阿哥天申的想法,和耿格格这个额娘差不多,也觉得自己比起前面几个兄长来说,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母子两人尽管也在做准备,这也只是一些常规准备,心态还是要安稳一些。
在这种气氛之下,时间很快就到康熙帝来雍亲王府别苑赴宴那一天了。
女眷们,除了四福晋要操心宴席上各种菜色,以及关心奴才的规矩这些 ,其他人都是在自己的院子里待着不能出门。
至于府里面的小阿哥,倒是都陪着四爷在门口迎接康熙帝。
于是康熙帝一下龙辇,见到的就是四爷,以及四爷膝下的六个儿子了。
因为是家宴,康熙帝也算和蔼,叫起以后,就挨个的问起话来。
要算起来,大家的准备都没有白费。
不过康熙帝问过话,神色也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把还由乳母抱着的福宜、福慧打发下去了 。
倒是让留下的四个人,心里面都有一点儿惴惴的,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后院里面,他们的额娘同样也拿不准,但是因为也没有表现不对的地方,也只能说是带着忐忑在等消息。
只有年氏的两个孩子因为年纪小被抱下来了,算是彻底没有机会,所做的准备也白准备了,脸色并不好看。
她是大选指婚进府做的侧福晋,举行过婚礼那些,肯定也有嫁妆、陪嫁这些。
现在其身边陪嫁进来的丫鬟,就劝道:“主子也别太担心,两个小阿哥只是年纪小,又不是真的比不过上面的兄长了,今年没有能够在万岁爷面前说话,明年万岁爷再来赴宴,福宜阿哥年纪大一些了,自然能让万岁爷知道福宜阿哥的聪慧。”
年氏的脸色并没有好转,雍亲王府的女人出身本来大多数就不高,就算是嫡福晋的娘家也败落了,真正得用的也就年家了。
作为年家女,年氏就算是在府里面得不到什么消息,也能从娘家得到消息,她自然明白如今是什么意思形势 。
眼下万岁爷是日落西山,王爷却是潜龙在渊,这个机会今年能有,明年还有没有都不一定。
等到王爷这个潜龙不需要再潜着的时候,一句先帝曾经夸过的好圣孙,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优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所以她就摇了摇头,“你不懂!有着万岁爷的看重,孩子未来的路不知道要好走多少。”
丫鬟确实不懂,但是她有自己的理解。
“主子,咱们家又不像李侧福晋、曹侧福晋都是破落户出身,没有其他支持,有着老爷、大少爷、二少爷他们的支持,福宜阿哥、福慧阿哥需要担心什么?”
想到自家父兄在朝堂上的地位,尤其是跟着十四阿哥在西北的二哥年羹尧,年氏心里面也没有那么担心了!
是啊!她又不是没有娘家的人!
现在她们年家举全族之力支持四爷,四爷得偿所愿以后,难道还能翻脸不认人?
到时候他们年家靠着从龙之功更进一步,在朝堂之上权势更甚,远远比现在万岁爷的一句夸奖更顶用,终究是人走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