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说穆子昭把他们当成父母一样对待,事无巨细。
这些都是和离之后母亲寄信过来的内容,信里曾试探性问她能不能跟重修于好。
她有接到这样的信,却对信里的询问避之不谈,只问候父母的身体还有说说她兄长的事儿。
就连她兄长都有接到类似的信,信里让他多多劝劝,说穆家是极好的人家,京城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嫁过去却没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她兄长有把信给她看,他们都装作没看见,没有回复这些问题。
就像她的躲避穆子昭的问题,她母亲也对楚晏避而不谈,哪怕知道他们成婚,也没有表示高兴。
一个是知错能改把他们当成父母一样照顾的前女婿,一个是自己都顾不上,家里还有一堆事儿的武将,她母亲一直偏向穆子昭。
崔知意叹了口气,从水里起来,换身干净的衣裳去休息。
时间一点点过去,崔父已经接到崔知意回来的消息,想着早早回来。
只是年底各衙门都很忙,堆积的案子需要分档,能处理的就处理,处理不了的也要把各种卷宗整理好收起来。
除此之外各衙门需要对这一年经手的案子进行整理和汇报。
朝堂上很忙,不管是大官小官,都很忙。
“父亲……”
崔父忙到很晚,忙完准备回家时天已经黑了,等到了家一眼就看到迎上来的女儿。
时隔半年再见的父女只是对视几瞬,眼神里是重逢的喜悦。
“天这么冷,你们父女在那儿站着做什么,赶紧去洗洗手用膳。”
崔母的声音传来,父女俩齐齐去洗手。
饭菜没有很多,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崔知意说着在云州的事情,说崔瑾越来越有当官的样子,好多人为了感谢他送过来一些自家种的好东西。
听着自家儿子成了父母官,受到百姓爱戴,崔父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止不住,崔母就更不说了。
聊着聊着崔母想到儿子的婚事,嘴角的笑意一下子消失。
“阿瑾马上就24岁了,给他写信说了几家姑娘,都是能吃苦的好姑娘,说是愿意陪着去云州打拼,他却一个也没同意,说云州事情很多,没时间成亲。”
成亲能花多少时间,说到底都是借口。
一般男子十八岁就该娶妻了,一年又一年过去,这个儿子也算是越来越出息,偏偏就是不成家,搞得她左邻右舍暗地说她儿子是不是有问题。
看着眉眼带愁的母亲,崔知意想到极少提及婚事的兄长。
自从兄长知道在别人口中赞不绝口的穆子昭都干出那些事后,看到穆子昭因为女人干出一些破事后,就变得不一样。
兄长现在已经不再谈论婚事,一心扑在云州的发展上。
从日常谈话中她能知道兄长有很多很多想办的事情,他想干的那些事情在任期三年里根本做不完。
就像是有了一腔抱负等着施展,根本不想管成亲的事儿。
她很为兄长高兴,因为她的兄长有抱负,至于婚事,以她兄长的意愿为主。
想到这里崔知意望向父母,温声劝着:“父亲母亲,每年科举人才辈出,刚成为进士的前三年都是考核期,不会被委以重任,第四年开始才开始有机会,若是这个机会没抓到,就会被后来一批又一批的新科进士踩下去。”
“父亲为官多年,是走科举之路过来的,您和那些同僚不正是一开始没有机会,后来被一批又一批的新科进士踩下去,如今为官十几二十年,依旧是个六品小官。”
“好在兄长运气加身,从寂寂无闻成为那年的探花郎,前些年也算是京城得了脸,虽说自请去了云州不在京城,可他从未被人忘记过,若是三年任期能做出成绩,将来青云直上也不是不可能。”
“兄长如今志在青云,不愿拘于男女之事,何不让他去拼一拼,闯一闯,等拼出一番新天地,何愁娶不到知心的嫂嫂。”
崔父崔母一时间没说话,欣慰又担心。
最后还是崔父先开口。
“罢了,以后不要写信跟他提成婚的事,就像知意说的,在官场上若是不能在年轻时拼出一番天地,以后只会被一批又一批的有为青年踩下去,就让阿瑾做他想做的事情。”
官场就是这样残酷,一浪接一浪,从来不缺想当官的,每个人能抓住的机会少之又少,只要错过一个机会可能就再也翻不了身。
他的儿子运气好,遇上贵人,有高才点拨,算是抓住了一个绝佳机会。
若是这三年任期能做出成绩,青云直上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成婚,他们两口子就想给儿子找一个能吃苦又孝顺的儿媳妇。
可想了想,若是儿子将来青云直上,却早早娶了一个能吃苦又孝顺但是没有远见的儿媳妇,对仕途未必有帮助。
站的高度不同,身后的女人也要不同。
若是站得高了,身后的女人却跟不上高度,跟同阶层的夫人小姐交流时闯祸,到时候不但不能在仕途上给予帮助,还会添麻烦。
喜欢锁深闺请大家收藏:锁深闺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