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安史之乱(下)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李隆基就任命颍王李璬为剑南节度大使,剑南节度留后崔圆为剑南节度副大使,同时免去了杨国忠的剑南节度使职务。虽然李隆基表面上不露声色,但他的态度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安禄山的谋反,哥舒翰的惨败,杨国忠恐怕都难辞其咎。曾经歌舞升平的唐帝国如今却已是刀兵四起,他这个皇帝有责任,但杨国忠这个宰相却更有责任。不过碍于杨玉环的面子不便发作,他只得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怒默默地埋藏在心底。
如今李隆基命令颍王李璬立即赴任。按照惯例,无论是节度大使还是大都护都只是“遥领”,仍旧会待在京城,并不实际管事,可李隆基却一反常态,要求儿子李璬立即前往剑南赴任。李隆基还诏命沿途郡县准备接待颍王李璬一行人等。其实不过是在为了迎接他的到来而做准备!
心事重重的李隆基缓缓地走下勤政务本楼,来到旁边的花萼相辉楼,抚栏远眺兴庆宫的秀美风光,极目遥望长安城的繁华景致,深情环顾楼内的华丽陈设。当他意识到明天这一切将不再属于他的时候,浓烈的凄楚之情便萦绕在他的心头,久久都不曾散去。
不知什么时候,杨玉环已经悄然来到李隆基的身旁,安慰道:“圣上不用太过悲伤,我们很快就会回来的,到那时这里的一切还是如今这般模样。”
李隆基凝重的脸上勉强挤出几丝微笑,其实他也知道杨玉环不过是在故意安慰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甚至还能不能回来现在都是一个未知数。
李隆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玉环,不论人生是得意还是失意,须尽欢。你命人把梨园子弟们都叫来,今日不醉不归!”
“好,今朝有酒醉今朝!”杨玉环知道李隆基要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与曾经的美好告别,甚至是诀别!
曾经喧嚣的花萼相辉楼刹那间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李隆基苍老的脸上挂着浅浅的微笑,但那些跟随他多年的乐工们却仍旧能感受得到他微笑背后的苦涩。就在众人把酒言欢的时候,李隆基却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早已故去许多年的父亲李旦,或许是出于对父亲的忏悔。
李隆基让乐工贺怀智速速到长乐宫去取父亲李旦生前最喜爱的那把琵琶。自从父亲去世后,这把琵琶就被黄色秀帕包裹起来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如今再次见到这把琵琶的时候,李隆基真是百感交集。他让贺怀智调准了音,命善弹琵琶的和尚段师弹奏一曲《水调歌》。梨园子弟中一个擅长唱歌的少年伴着如此哀伤的乐曲唱道: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在低沉的乐曲伴奏下,那个少年犹如天籁般的声音在金碧辉煌的花萼相辉楼里久久地回荡着,仿佛是对美好往昔的回忆,又好像是对命运无常的慨叹。
“此歌是何人所作?”一直默不作声的李隆基突然打破了沉默。
“此乃李峤所作!”杨玉环脱口而出。
李峤曾在武后、中宗朝数度拜相,但他最令后人称道的却是他在诗歌方面的高超造诣。杨玉环最喜爱他所写的那首《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将无形的风化作有形,使读者能够在抑扬顿挫间听到飒飒的风声。
“真是才子啊!”李隆基不禁感叹道。李峤最后两句引用了汉武帝的典故。秋高气爽之际,汉武帝乘船在汾水之上欣赏沿岸美景,有感而发的汉武帝吟诵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如今气吞万里的汉武帝早已化作一抔黄土,唯留下年年南飞的秋雁。李峤借此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青山依旧在,唯有夕阳依旧红。
曾经与李峤相处的点点滴滴突然袭上李隆基的心头。李峤曾经给中宗李显秘密地上过一道奏章,请求将相王李旦的儿子们全都赶出京城,以防后患。李隆基登基称帝后,这份奏章恰巧被他看到了,于是将这份奏章交给近臣们阅览,很多人提议诛杀李峤,但张说却说:“吠非其主,不可追讨其罪。[1]”
[1]《旧唐书》卷九十四。
虽然张说将李峤比喻成狗,却意在救他。狗向当时并不是自己主人的人狂吠,怎么能因此而向狗兴师问罪呢?正是在张说的竭力劝解下,当时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李隆基才没有因意气用事而一意孤行,只是以“不知逆顺,状陈诡计”的罪名将李峤赶出了长安。虽然李隆基将李峤的建议定性为诡计,但他却深知如果当时中宗皇帝李显真的采纳了李峤的建议,或许李隆基就再也不会有发动政变的机会了。
此时此刻的李隆基忽然想起了张说,想起了姚崇,想起了宋璟,更想起了张九龄。如果执掌帝国权柄的是他们,而不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而不是心胸狭隘的杨国忠,那么或许能够避免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可这又怪得了谁呢?李隆基亲手将他们送上了宰相之位,又亲手将他们赶下了宰相之位,唯独让李林甫身居相位达十九年之久。
李隆基的眼睛突然间变得湿润了。他的双颊挂满了泪痕,再也无心歌舞,再也无心饮酒,怅然若失地转身离开。杨玉环猛然发觉在刚刚过去的短短数月之中李隆基仿佛一下子老了好几岁,于是急忙起身搀扶着步履有些蹒跚的李隆基离开了这座曾经充满欢笑、如今却满是忧伤的花萼相辉楼。
当初李隆基之所以给这座楼起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的兄弟们就像花萼那样拱卫着他这朵尽情绽放的花,两者和谐相处,相映生辉。如今兄弟们却都已相继故去,他这朵花只得独自面对这场暴风雨的侵袭。
李隆基和杨玉环留给花萼相辉楼的是两个苍凉的背影,但两个人的手却挽得更紧了,一起走向灯火暗淡的前方。
对于身边的这个男人,杨玉环曾经恨过,也曾经爱过,如今她对他早已超越了爱恨,只想与他一起携手走过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雨。
随着两人的远去,花萼相辉楼瑰丽的容貌即将被叛军践踏得面目全非。即使李隆基后来得以重返长安,他因担心睹物思人也不再登临此楼。这座铭记着开元盛世景象的花萼相辉楼就这样渐渐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当天晚上,杨玉环跟随李隆基移驾北内。唐朝政府将汉代未央宫旧址辟为皇家园林,称为“北内”,不过唐帝国的皇帝们却很少光顾那里,虽然那里也会时不时地进行修缮,却依旧抵不过岁月的侵袭,难掩破败之感。
对于李隆基的异常举动,或许只有包括杨玉环在内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知情人才会知道他这么做的真实意图。位于宫城之外的北内无疑是踏上秘密逃亡之路的最佳选择,从这里悄悄地离开不会惊动城中的官员和百姓。
与长安道别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一种不祥之感却始终萦绕在杨玉环的心头。她总是感觉自己恐怕再也回不来了。
虽然平时有专人负责打扫照料,但暮气沉沉的北内却依旧显得有些萧瑟。在这座陌生的寝殿里,杨玉环久久无法入睡,而李隆基却很快就鼾声大作。近来杨玉环觉得李隆基一下子憔悴了许多,也苍老了许多,不忍心惊扰他,只得一动不动地默默躺在床榻之上。
微微的月光透过帘栊,闪闪的荧光穿透碧空,远方的夜色变得缥缈,近处的树影一片摩挲,无论是鸾鸟飞过井旁的桐树,还是清风掠过院中的竹子,都没能打破这里的宁静,但又有几人知道这个看似安静而又祥和的普通夏夜过后,无数人的命运将会改变,无数人的人生将会重写。那时和平将不在,安宁将不在,有的只有血腥的杀戮和残酷的掠夺。
这天晚上,杨玉环愁得一夜无眠,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却忙得一夜未睡。他逐一视察禁军各个军营,而且并不是空着手来的,而是从国库里拿出来大把大把的铜钱和大捆大捆的布帛赏赐给将士们。将士们不解陈将军为何突然间变得如此慷慨,纷纷猜测肯定有重大行动等着他们去完成。
逃跑前的一切准备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的,以至于很多近臣都不知道他们即将被自己效忠的皇帝无情地抛弃。
六月十三日凌晨,天色刚刚蒙蒙亮,熟睡的长安城还没有被朝霞彻底地唤醒,蒙蒙的细雨就犹如滚落的颗颗泪珠,滴落在即将遭受前所未有浩劫的都城。
李隆基醒来的时候,发觉杨玉环已经不见了。李隆基急忙问宫女:“贵妃娘娘去哪里了?”宫女毕恭毕敬地回禀道:“贵妃娘娘去前殿了!”
前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龙首山修建的高台建筑,站在殿内可以俯瞰整个未央宫。不过淅淅沥沥的小雨却使得杨玉环的眼前变得一片迷茫,如同她此时飘忽不定的命运。
李隆基缓缓地走过来,站在杨玉环的身旁,凝望着一脸憔悴的杨玉环。她那如同芙蓉般清秀的脸庞如今却充斥着无尽的愁容,眉带烟,唇沾露,眼神中尽是绵绵的幽怨和深深的忧伤。风吹动她如丝般的长发,如同她的思绪一样凌乱不堪。
“玉环,看什么看得如此入神?”
“看过去,也是在看未来!太宗皇帝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赵飞燕就曾在这座宫殿里翩翩起舞,可如今却早已灰飞烟灭了。”
李隆基沉默许久才说:“玉环,不要太过悲伤,我们很快就会回来的。时间不早了,我们还是出发吧!”
杨玉环被侍女扶上马车,不由自主地撩起车帘,最后看了一眼这熟悉的都城。
花溅泪,雨盈浓,细雨蒙蒙中的湖畔长亭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灵动,迷雾重重里的烟柳夹堤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机。曾经的翠绿,曾经的嫣红,曾经的蔚蓝,如今都变得灰蒙蒙一片。她就这样与这座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城市痛苦地告别了,长路漫漫却不知何时再重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在一路颠簸之中,她在静静地思索,曾经繁华无比的唐帝国如今为何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到底是谁之非?到底是谁之过?在这硝烟四起的乱世,她这个弱女子又将何所依?何所靠?可是天无语,地无言。
逃亡的车队急匆匆地驶过延秋门。李隆基和杨玉环都不曾想到这座曾经见证过汉代兴衰、南北乱世的城门也将会成为他们命运的转折点。一个人再也回不来了,一个人虽然回来了,但心却永远地留在了马嵬坡!